阿维塔是哪个厂家的汽车啊_阿维塔是哪个厂家的汽车啊
1.阿维塔11单电机版上市,起步就长续航,配华为最新智驾系统
2.华为:还是不造车划算
3.2021年度十大“汽车人”:谁惺惺相惜 谁同病相怜?
阿维塔11单电机版上市,起步就长续航,配华为最新智驾系统
选车看知料,买车不后悔。华为最新一代智能驾驶系统会装在哪款车上?你以为是华为智选AITO问界?并不。别忘记了,华为还和长安汽车、宁德时代联手打造了一个全新的汽车品牌阿维塔,最近在阿维塔11单电机版车型的上市发布会上,厂家宣布将通过OTA的方式率先更新到华为最新一代智能驾驶系统,而结合阿维塔11单电机版车型的售价区间,这将是最快以最便宜的价位体验到华为最新一代智能驾驶系统的途径,各位极客网红朋友还不赶紧冲一拨?除了花朵光环的加持,单看汽车本身的特点,阿维塔11单电机版的价位区间拉低到30万元出头的级别,给到我们的是起步就是长续航的无焦虑体验和“标配即满配”的智能化体验,下面咱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
起步就是90kWh长续航这次单电机版的推出,重要的意义是拉低了阿维塔11的起售价,但是你从阿维塔11入门版车型长续航单电机版的配置清单中可以发现,这款车型确实能值回它的身价:90kWh电池组,能给到600km的续航表现,华为DriveONE电驱动系统后永磁同步电机最大功率230kW,最大扭矩370N·m,长续航单电机版百公里加速6.6秒,超长续航单电机版百公里加速6.9秒。
另一方面,你会发现即使入门版的车型在舒适性配置方面,和其他配置版本也几乎没有多少区别,只不过因为座位布局的差异会有一些取舍。这也让售价为31.99万元的阿维塔11长续航单电机版成为“智价比”最高的一款配置。
30万级别给你高阶智能驾驶辅助首先来看硬件部分,AVATRUST超感系统配备34颗智驾传感器,含激光雷达3颗,毫米波雷达6颗,高清摄像头13颗,超声波雷达12颗,特别是3颗半固体激光雷达,构建起4层感知防护体系。AVATRUTH超算系统包括高性能智能驾驶计算平台、融合感知算法、VRU交互与博弈算法。HI华为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充分发挥在软硬件及云端全栈自研的结构性优势,完全打通包含感知、决策、云端训练、中枢操作系统(AOS)、车控操作系统(VOS)在内的智驾链路并实现高效协作。注意,这套硬件和软件系统,是阿维塔11的全系标配。
接下来就是等待OTA的过程了,高速NCA智驾导航辅助、城区NCA智驾导航辅助、全融合泊车,阿维塔11全系用户可通过OTA率先升级华为最新一代智驾系统,也就是即将推出的ADS?2.0。作为本次OTA的核心功能,RPA遥控泊车能让用户在离车状态下以车外遥控的方式完成泊入、泊出、暂停、锁车等操作。此次升级还涵盖了生日彩蛋、仪表导航信息显示、远程座椅加热等全新功能。
总结一下三月份前三周,阿维塔11交出了30万以上中国高端电动车上险量第一的销量成绩。针对本次单电机版上市,阿维塔科技提供一系列购车权益礼包:4月24日前(含)下定即享首任车主终身整车及三电质保、10000元全款购车直减、8000元座舱舒适升级、6000元保险补贴、5000元定金抵扣10000元车款、专属智能家充桩等限时十重权益。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官方渠道进一步了解。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知料汽车,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华为:还是不造车划算
在销量遭遇挑战后,华为加大了对问界的控制力,至少在宣传力度上。
3月8日,AITO汽车微信公众号发布“HUAWEI 问界,自由掌握方向盘吧!”的文案。至此,“HUAWEI 问界”首次正式露出,这也意味着华为构建生态汽车品牌“HUAWEI 问界”正式走向前台。
从华为终端业务CEO余承东提出“华为生态汽车”,到“HUAWEI 问界”进入品牌宣传文案,问界品牌的“含华量”不断提升。
据接近华为人士介绍,其背后原因很大程度在于降低C端消费者对于品牌的理解成本。“尽管业内人都知道华为有智选模式、HI模式,以及零部件供应商模式等,但消费者很多不清楚。比如一些认为阿维塔也属于‘华为汽车’。”
在上述人士看来,华为希望通过“生态联盟”概念,告诉消费者哪些产品华为加持份量更重。至于合作模式,则是完全没有变化,华为生态汽车即智选模式,华为从产品定义到设计、研发、销售等依旧全程参与。
另有一层原因可能是,华为与奇瑞、江淮等品牌合作车型已在设计研发中,蓄势待发,后两者肯定不愿意活在赛力斯的“阴影”,与此同时打造新品牌耗时耗力耗钱,在此之下,加重问界品牌的“华为味”,显得十分必要。
至于三年之期将至,华为是否会下场造车问题,依然得到了否定的答案。但对此,我们好像也不再意外。
01
智选模式“来钱快”
华为为什么要发展汽车业务。答案很明显:赚钱。
2019年以来,华为业绩增速明显放缓且出现负增长,财报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1年华为营收分别为8588.33亿元、8913.68亿元和6368.07亿元。
其中,消费者业务(现已更名为终端业务)下滑最为明显。2019年至2021年消费者业务营收分别为4673.04亿元、4829.16亿元和2434.31亿元。
资料来源:华为;制图:电动汽车观察家
这主要因为手机销量的下滑。
根据行业研究机构Omdia数据,2021年剥离了荣耀之后,华为智能手机出货量跌至全球第9位,华为急需拓展新的增量赛道和业务。而想要填补2500亿营收,智能汽车业务是最好的选择。
华为早从2013年就进入汽车业务,最开始从传统零部件供应商做起;直至2020年10月推出Huawei Inside(HI)模式,尝试和车企联合开发,提供自动驾驶软硬件、智能汽车全栈解决方案;2021年4月,又推出华为智选模式,更加深入参与产品定义和整车设计,产品进入到华为渠道销售。最终华为形成了零部件Tier 1模式、HI和智选三种模式。
显然,伴随着商业模式的不断扩展,华为在其中的参与度逐渐加深,其中,与赛力斯的合作为智选模式首个落地案例,双方在2021年12月发布AITO问界品牌,此后华为智选模式也被称为问界模式。
相比HI模式,智选模式车型“华味”更足,在鸿蒙座舱、核心部件、产品定义、车辆调教、渠道销售、品牌营销等方面获得华为赋能,且有不断加强趋势。
智选模式和HI模式对比
首先是配置搭载方面,尽管智选模式和HI模式都选用鸿蒙车机,但前者采用原生鸿蒙座舱;后者则是仅使用华为的模块和系统,即运用鸿蒙系统的底层能力,车企自身主导智能座舱的定义,未能充分发挥华为在手机领域的UI设计经验。
至于智能驾驶部分,HI模式目前稍胜一筹,但这并不是当下多数消费者的“痛点”,且后续智选模式车型也将搭载华为高阶智能驾驶方案。
其次,在营销和渠道方面,智选模式则是充分享受华为营销资源的倾斜,一方面,产品首发登陆华为新品发布会;另一方面,进入华为门店进行销售,能够以较低的边际成本、快速建立数量较多的问界体验门店,且相较于新势力车企门店数量下沉程度高。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问界品牌共有合计986个体验中心和用户中心,提供销售、交付、售后等综合服务,数量大幅超越特斯拉和蔚小理。此外,截止2022年12月31日,全国已经有170家AITO用户中心完成形象升级。
问界与部分造车新势力门店数量(家)。制图:电动汽车观察家
第三,品宣上则是强化优势、弱化短板,在加大宣传鸿蒙车机“天花板”地位、强调零重力座椅创新的同时,弱化智能驾驶能力不足的短板。
在此之下,问界品牌月销快速破万。
华为之所以愿意给予问界如此大支撑力度背后,是利益的驱动。
根据此前多家媒体报道的消息,华为高管曾透露,在智选模式下华为与厂家的分成大概是1:9。以售价29.48万元的问界M5四驱性能版为例,华为单车约能拿到3万元。其中,20%为技术授权费用,大概是6000元,剩下2.4万元为华为各大商城的销售费用,这里涉及到门店建设、场地投入、人员培训、售前售后服务等等。
可以看到,销售收入是华为收入的大头,这也是华为力推智选模式的原因。
毕竟余承东在2022年12月8日举办的华为内部会议上宣称,华为车BU要在2025年实现盈利。
华为车BU及其他车企研发投入情况(亿元)。制图:电动汽车观察家
根据华为方面财务数据显示,2021年车BU研发投入为70亿元,2022年全年预计约为105亿元。不考虑其他因素,粗略计算,以单车获得3万元、研发投入105亿元大致推算,华为想要实现盈利,需要按照智选模式卖出35万辆车。
如果,华为直接下场造车呢?能不能更快创造2500亿的营收,或者盈利呢?
难度都非常大。
营收方面,即便以单车价格30万价格来算,需要83万辆产销才能达到。目前,成立七八年之久的蔚小理,已经是表现上佳的新势力,年销量刚刚过10万辆门槛。特斯拉花了17年,才卖到50万辆规模。
盈利呢?特斯拉花了17年才盈利;蔚小理目前都没有盈利,最有希望盈利的理想汽车,今年可能盈利——用时7年。
这两年,智能电动车企纷纷抱怨,造车不赚钱,钱都让上游赚了,所言不虚。
相对下场造车,华为智选模式,一方面有高价值核心零部件的高毛利,另一方面有强力渠道和粉丝变现,比起苦哈哈的造车生意,更加划算。
也能更快上量。一个华为不造车,三四个、五六个“赛力斯”都在为华为造车——车型平台、供应链、工厂、服务体系都是现成的。赛力斯都能帮华为在2022年卖过7.5万辆,后续的奇瑞、江淮或者其他企业,每家帮华为卖10万辆。“华为汽车”就有望迅速突破50万辆。
对于“等米下锅”的华为门店来说,问界车型要多多益善,而且越快越好,时间真的是生命。
02
华为为什么坚称不造车?
华为不下场造车,还有资质、工厂,以及外部环境等多个因素。
首先是资质问题,参考其他造车新势力,一般有三个路径来解决汽车生产问题:收购资质、申请资质、代工生产。
目前来看,三种方式管控都在加严。
《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于2019年施行
2018年底,《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发布,汽车投资项目核准事项全面取消,改为地方备案管理。由此,新建纯电动乘用车整车类投资项目监管层级,从国家发改委核准变更为省级发改委备案。
市场曾一度乐观地认为上述政策发布标志着新能源汽车资质的放开,但实际上,发改委在备案制下对新建纯电动汽车企业投资项目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
一方面,收购资质不容易实现。“管理规定”明确禁止燃油汽车企业整体搬迁至外省或对行业管理部门特别公示的燃油汽车企业进行投资。
另一方面,申请生产资质面临高难度。如,要求投资项目所在省份:上两个年度汽车产能利用率均高于同产品类别行业平均水平;现有新建独立同产品类别纯电动汽车企业投资项目均已建成且年产量达到建设规模。
此外,根据多家媒体消息,2021年发改委又发布内部文件,再次将汽车投资项目管理收归管控之中,从严、从紧进行“窗口指导”。
不同车企开发模式对比
第三种方式代工生产也被禁止。2022年4月,工信部曾出台《关于开展新能源汽车委托生产试点工作的通知》,对于代工模式提出了明确要求,即委托企业和受托企业,都必须是已经获得资质的企业,即所谓“双资质”。这意味着无资质企业找有资质车企代工的模式,几乎变得不可能。
工厂问题,则是基于资质之下。如果无法获得资质,建立整车工厂的价值不大。而一旦资质问题得以解决,华为自建工厂也并不意味着一定优于“不造车”模式。建设工厂本身也需要时间、金钱的支撑。以华为江淮工厂为例,项目总投资26亿元,且至2024年1月15日才能竣工验收完成。届时智能汽车市场或许又是另一番景象。
尽管资质获取、工厂建设存在一定的难度,但都不属于完全无法克服的问题。更大的困难在于“制裁”二字。这方面,华为的手机业务是深受其害。
2018年是华为手机高光时刻,跻身世界第二大手机厂商,市场份额达14.6%位于三星之后、苹果之前;2019年,华为的手机业务仍然保持着较高的增长,出货量2.4亿台左右,市场份额高达20%,保持着第二的地位。
HUAWEI P50 Pocket旗舰折叠屏手机不支持5G
但是从2019年开始,华为3年内受到了美国4次制裁,手机业务遭受冲击,销量、营收等大幅下滑。
2020年、2021年华为手机销量大幅下滑,2020出货量约为1.9亿台,2021年,在剥离荣耀之后,华为的手机出货量更是大幅下降,仅为3500万台,同比下滑82%。基本丧失手机市场统治力。
因此,在手机市场无力回天,布局智能汽车赛道势在必行的当下,既想利用现有渠道、减少投入,又能避开各方面因素干扰,华为“不造车”,或者说不以华为名字造车,是最好的方式。
03
问界要打造怎样“朋友圈”
显然,华为已经借由赛力斯完成“敲门砖”,接下来需要扩大规模。
实际上,华为早期曾接触过多家车企,但国资背景居多的自主车企决策机制相对较长、且不愿失去话语权,因此华为智选业务首个合作车企是重庆地方民企背景、决策相对灵活的赛力斯。
赛力斯几乎倾尽公司所有资源,全力配合华为,成绩也是显著的。自2022年3月正式启动交付至去年底,旗下系列车型累计销售7.5万辆新车。
不过,时间进入2023年,问界有点后劲不足的意思。
2023年1月,问界整个品牌的总销量为4469辆;2月在车市整体回暖趋势下,问界销量却在进一步下滑,只有3000辆。
与此同时,问界一直存在店效较低问题。根据中信证券数据,问界2022年11月的店效为12台(零售销量与月末门店数量的比值),远低于比亚迪60台/月,也低于蔚小理37、14、59台的店效。
华为急需逆转问界销量下滑趋势,提高单店效益,实现盈利,并基于此展开一系列行动。
华为改变品牌宣传语
一方面,不断增加“含华量”,加深消费者脑中问界品牌的“华为意识”。前脚余承东刚提出华为生态汽车概念,后脚华为宣传语也从“ AITO 问界”变成“ HUAWEI 问界”。据接近华为人士称,去年问界品牌的任务是活下来,今年会加大宣传力度,加强线索获取能力。
另一方面,不断扩大朋友圈。综合中建集团官网中标信息、合肥日报等消息,奇瑞和江淮都已经加入智选合作的模式。作为传统车企,奇瑞和江淮此前都曾多次尝试推出过15万元甚至20万元以上的新能源车型,但销量都表现不佳,与华为合作后或许能实现优势互补。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电动汽车观察家,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2021年度十大“汽车人”:谁惺惺相惜 谁同病相怜?
小米 科技 CEO雷军宣布小米进军 汽车 领域
华为常务董事余承东介绍问界M5
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
事事皆在人为,在这个网络无孔不入的年代,人的因素发挥着更多的作用。为此,北青 汽车 也选取了十位在2021年 汽车 行业发展中值得记录的“ 汽车 人”。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有英雄相惜,也有同病相怜。北青 汽车 将十位 汽车 人“CP”成五组。这五组人物,有得意者也有失意者,背后皆是2021年 汽车 行业的各种不平凡。
CP1
从产业链上下游改变 汽车
宁德时代·曾毓群
2021年,新能源 汽车 产业链的“造富”能力越来越强,动力电池龙头企业宁德时代全年斩获67.55%的涨幅,将其董事长曾毓群送上了各类财富榜的榜首。
据测算,曾毓群持有的宁德时代股权价值在3000亿元以上,而同样价值连城的是宁德时代在新能源 汽车 领域的巨大影响力。在动力电池板块,截至2021年11月,宁德时代已经占据全球动力电池市场31.8%的份额。
坐稳了核心供应商的宁德时代,也在不断向产业链下游渗透。2021年5月,宁德时代通过全资子公司问鼎投资有限公司入股爱驰 汽车 ,占股0.3%;8月,宁德时代还领投了吉利旗下极氪 汽车 的Pre-A轮融资。11月,宁德时代以7.7亿元增资入股长安 汽车 旗下高端电动化品牌阿维塔,一举成为其第二大股东。
除此之外,2022年伊始,宁德时代又发布了基于电动车快速补能的换电品牌EVOGO,以动力电池制造商的身份进入了这个之前一直为电动车生产企业主导的市场。考虑到宁德时代在国内市场50%以上的占有率,“宁王”振臂一呼,换电市场风云将起。
小米·雷军
“小米有1080亿元现金储备。”为了造车而晒出手中的存款,小米 科技 CEO雷军的做法简单而直接。
在去年3月30日的小米春季新品发布会上,雷军宣布,小米将进军智能电动 汽车 领域。并且官方表示,将成立全资子公司,负责智能电动 汽车 业务,由雷军亲自带队,首期投入100亿元,未来十年计划投入100亿美元。由此,小米正式进入造车领域。
既不是供应商身份,也不是投资人身份,小米是以纯正互联网企业的面貌进入造车的行列。最具优势的一点,是其拥有极为完善的生态链。在官宣造车后不久,小米董事长雷军就在一次直播中透露,小米的 汽车 会配置小米“全家桶”,即小米的全套智能化配置,诸如空调、净化器、新风系统、加湿器、制冷水等等,都来自小米生态链。可以想象,这些元素会给小米的 汽车 带来怎样的新玩法。
CP2
“灵魂”的造车
华为·余承东
虽然华为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不造车”,但是在去年12月23日的华为冬季新品发布会上,能够享受“单一环节、单一产品”待遇的,除了一款旗舰折叠手机,就是AITO品牌的首款新车问界M5了。
向观众们介绍问界M5的是华为常务董事余承东,也是华为在 汽车 圈的“代言人”。2021年5月,华为发布了余承东最新头衔:常务董事、消费者BG CEO及智能 汽车 解决方案BU CEO。之后的大半年,余承东成了代表华为给 汽车 行业合作伙伴站台的常客。
从极狐S华为HI版到阿维塔11,去年华为在 汽车 领域动作频频,余承东也不断以各种方式给华为在 汽车 行业内“发声”。
相比之下,问界M5算得上华为的“心头肉”,这款增程式电动SUV,预售价格区间为25万-32万元。余承东亲自出场,向观众们介绍了这款新车:“我们这款车的底盘,是高端百万豪车底盘”“它的前悬是双叉臂独立悬架,我们看到很多车为了降低成本使用的是麦弗逊悬架,驾驶感受是不行的”“我们的续航里程,基本上三倍于正常的电动车,秒杀一众纯电动车。”不得不说,初次介绍 汽车 产品的余承东的这些言辞中充满攻击性,引发了不少热议,但也成功地把问界M5带到舆论的焦点上。
尽管他再次重申华为“不造车”,但是,从余承东这一年的忙碌和投入来看,“不造车”的华为已经“无限接近”造车了。
上汽·陈虹
2021年6月30日,在上汽股东大会上,面对股民“上汽是否会考虑在自动驾驶方面与华为等第三方公司合作”的提问,刚刚续任上汽董事长的陈虹表示:“与华为这样的第三方公司合作自动驾驶,上汽是不能接受的。如此一来,它就成了灵魂,而上汽就成了躯体。上汽要把灵魂掌握在自己手中。”
这就是当时激起热烈讨论的“灵魂论”。毋庸置疑的是,以上汽集团的体量,必须要把核心技术掌握在手里,当年的发动机、变速箱和底盘如此,未来的自动驾驶、智能网联亦然。
所以从某种角度上说,上汽集团拒绝华为也不乏道理。陈虹之所以因“灵魂论”而承压,更多的是因为上汽集团、特别是上汽的自主品牌近两年在自动驾驶和智能网联领域少有“出彩”。原本业内领先的“斑马”智能车机系统在一片“后浪”中被拍倒。批评者并不是质疑“上汽要把灵魂掌握在自己手中”,而是担忧上汽的“灵魂”在哪里。
在“灵魂论”传出之际,陈虹刚刚得到续任。在之后的半年里,上汽旗下的R 汽车 更名为飞凡 汽车 开始正式进入市场,智己 汽车 的首款产品L7也启动了路测。不知这次,上汽能否找到新的“灵魂”。
CP3
高端化殊途同归
吉利·李书福
若论中国 汽车 人当中,谁在高端化的路上走得最远,当非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沃尔沃 汽车 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莫属。当年万众瞩目的收购将李书福的吉利带上了高端化之路,而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吉利品牌成为自主品牌“一哥”,领克品牌在高端市场逐渐站稳了脚跟,沃尔沃 汽车 更实现了独立上市。
到了去年4月,随着全新高端电动化品牌极氪的发布,李书福手中又多了一张高端化的王牌,身上也多了一个新头衔:极氪智能 科技 董事长。
表面上脱胎于领克电动化车型计划的极氪,实际上是吉利倾力打造的浩瀚架构的产物。极氪品牌不仅是吉利专注于高端电动化的业务部门,也是对传统车企并不擅长的用户运营的一次尝试。在领克模式的基础上,极氪建立起类似新势力的保姆式的用户运营体系,从用户社区到订车、交付,再到用车、补能,极氪品牌体量虽小,却帮助吉利集团进入了高端化发展的一个新领域。
长城·魏建军
年初坦克品牌独立,年末沙龙新车亮相,魏牌开起“咖啡馆”,欧拉养了好多“猫”……过去这一年中,长城 汽车 董事长魏建军眼见得自己一手建立起的企业完成了“旧貌换新颜”。
无论人们对长城 汽车 的多品牌、多品类战略有怎样的评价,对各种光怪陆离的品名和造型有怎样的议论,不可否认的是,长城 汽车 变得“有趣”了。
当然也更高端了。坦克品牌旗下车型已经凭借“硬派越野”的定位实现了高溢价,一系列混动“咖啡”车型的支撑下,魏牌的定价区间也在提升。至于来得最晚、同时也“走得最远”的沙龙,则直接杀进了50万元价格区间。
如今魏建军不必再像以前那样为长城旗下的诸多产品站台,而是需要考虑更深远的议题。在去年6月的长城 汽车 科技 节上,魏建军提出了“2025年销量达到400万辆,其中新能源 汽车 销量占比超过80%,营业收入超6000亿元”的目标,这距离他发出那句“长城 汽车 挺得过明年吗?”的灵魂之问还不到一年。
CP4
蹭老板的流量
蔚来·李斌
“为什么还有人买油车?”去年12月的NIO DAY 2021活动期间,蔚来董事长李斌提出了一个得意的问题。
立即就有人联想到了1000多年前的另一个场景:听到了饥荒的消息,晋惠帝司马衷问臣子们:“何不食肉糜”?
虽然在2021年突破了年销300万辆的大关,但新能源 汽车 ,特别是纯电动 汽车 普及的局限仍在。续航里程缩水、充电设施不足的问题都是制约消费者购买纯电动 汽车 的顽疾。
当然蔚来的用户多数不在此列,因为蔚来拥有较多的充电网点,还有一键加电、一键换电等服务可用。不过,蔚来的平均售价是42.8万元,以我国的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来看,大多数消费者并不能够承担蔚来的售价,也自然与这些快捷服务方式无缘。
但这才是大多数电动 汽车 消费者的真实处境,遗憾的是,作为国内造车新势力的****,李斌“不明白”。不少年轻人曾以李斌这个“过得最惨”但是毫不放弃的人为励志偶像,转眼间,如果同样的这群人发现自己成了李斌“揶揄”的对象,不知会作何感想。
“何不食肉糜?”说这话的人,据说脑子有点儿问题。李斌是聪明人,“为什么还有人买油车?”这样的问题,还是少问的好。
理想·李想
李想爱公开怼人是出了名的。光是2021这一年里,先有在水银事件中“祝愿”当事人“脑子里装满了汞”,后有晒理想ONE销量“暗怼”质疑了增程式混动技术路线的大众中国负责人,如果再算上前几天将官宣造车的团车网,更坐实了 汽车 圈“怼”人专家的名号。
遗憾的是,爱怼人的李想还被一些人塑造成了“直来直去”“有话就说”的耿直形象。但实际上,作为一家车企的负责人,李想这几次怼人,并不完全占理,更毫无风度。“水银事件”至今未有公开结论,作为车辆生产厂家的理想总是欠个说法;强行对比销量的行为更被认为是缺乏气度的表现,毕竟对方的观点完全围绕技术展开,李想的言论却是在指名道姓。
更有意思的是,李想“怼”人并非意气用事,而是精打细算的。在去年12月底的华为新品发布会上,余承东曾直接批评友商的三缸增程发动机:“至少得四缸,买车一定不要去买三缸机”。
这次,被直接竞争对手diss的李想,没出声。
CP5
沙滩上的前浪
恒大·戴雷
恒大造车的事儿,怕是要黄。这本不稀奇,但熟悉 汽车 圈的人会注意到,这是以“恒大 汽车 常务副总裁”身份回归的戴雷的再度折戟。
从英菲尼迪到宝马,戴雷一度在 汽车 行业顺风顺水。可惜的是,走上创业之路的戴雷很难延续事业上的风光。“败”光84亿元的拜腾如今只剩下烂摊子,戴雷也只好离职出走。
令人意外的是,在2021年上海车展上,戴雷回归公众视野,新的身份是恒大 汽车 常务副总裁。略显尴尬的是,执掌过两大豪华品牌在华业务、最早加入造车新势力的戴雷,在恒大 汽车 的高管团队介绍中,只能名列第二排,就连头像都要小半号。
更令人唏嘘的是,“屈尊”寄人篱下半年多后,戴雷身后的“篱笆”倒了。
威马·沈晖
2021年,新势力车企销量普遍走高。掌门人们风光无限之际,威马和它的创始人沈晖是个例外。
原本传闻的4月IPO未能实现,几款车型的销量也和蔚小理拉大距离,甚至不如新秀哪吒 汽车 和零跑 汽车 。更严重的是,去年一年间,威马 汽车 接连发生起火事件:9、10两个月,接连4起火灾;12月一个月内又有3辆车起火。
紧接着发生的“锁电”事件,则被认为是坐实了威马的电池存在缺陷:在本就续航严重缩水的冬季,威马在不通知用户的情况下限制了电池可用电量。个别情况下,原本标称续航400公里的车辆可用续航只有100多公里,从而导致大量用户投诉。
业内人士指出,“锁电”是为了保护电池,而若非事态严重,威马当不会采取如此下策。
从2018年的试制车起火事件开始,电池安全性问题就一直伴随着威马,有据可查的起火事件已经不下10起,这也让威马成了另类的最“火”造车新势力。
传统 汽车 企业出身、深谙造车之道的沈晖,在三年多的时间里都未能彻底解决威马的这一顽疾,也就只好坐视威马“起大早,赶晚集”。文/杨铮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