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安全气囊的发展史_汽车安全气囊的发展
1.二十年历史C-NCAP改变了什么? 我们找来四位专家一探究竟
2.车辆工程毕业论文题目有哪些
3.汽车主动安全技术的发展趋势
4.检测安全气囊需要修复还是更换?
5.盘点2019年十大汽车科技 未来应用已显雏形
6.那里可以找到汽车被动安全系统市场现状分析及未来发展前景
7.汽车小常识,安全气囊,知多少
二十年历史C-NCAP改变了什么? 我们找来四位专家一探究竟
自1999年开始,中汽研就致力于实车碰撞试验,至今已有20余年,C-NCAP(中国新车评价规程)也成为当前国内汽车安全领域最主要的评价体系之一。在2006年成立之后,C-NCAP累计测试车辆已经超过400台,且都是消费者关注度高的热门车型,为促进汽车安全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网上车市就消费者普遍关注的C-NCAP到底对日常买车过程中有多少参考价值,对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院长 高振海、通用泛亚技术中心整车安全集成技术总监 沈海东、长安汽车工程研究院副院长、总工程师 赵会和吉利汽车研究院总工程师 刘卫国共4位业内资深专家进行了采访,各自从专业角度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从中或许能找到您想要的答案。
C-NCAP初期借鉴了E-NCAP(欧盟新车安全评鉴协会),经过4次大改版,目前采用的是2018年版。C-NCAP测试车型按照C-NCAP管理规则进行AEB试验、行人保护试验、三项实车碰撞试验以及鞭打试验,从乘员保护、行人保护、主动安全、综合评价,最终完成评分和星级评定。
长安汽车工程研究院副院长、总工程师赵会认为,“2018版C-NCAP和欧美以及日本等国家在标准的严格程度上不相上下,同时又结合了中国道路以及乘员特点,主要体现在第二排乘员作为考察和评估的内容,这是其他N-CAP所没有的,但从这一点是高于国外水平。”从标准制定来看,C-NCAP既考虑到全球化标准,又考虑国内实际情况。
此外,C-NCAP每三年进行一次改版,都是基于汽车安全领域发展以及消费者对于汽车安全更高的诉求。C-NCAP不断升级的驱动力是汽车安全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主动安全,比如智能驾驶、主动避撞,把这些新的技术纳入到新的评价标准当中,实时给消费者公布。
其次,中国道路工况非常复杂,C-NCAP标准制定会越来越深入,越来越细化,比如以前标准不考虑行人,主要考虑车内乘员,新标准会把行人的受伤情况拿到到评价体系里,并且还会对车内不同身高(老人、小孩)也纳入其中,因此2021版安全性标准越来越全面。
C-NCAP一年会公布四次测试结果(每季度发布一次),且所有测试车型均从4s店中独立采购。如4月30日公布的2020年最新一期四款车型(加上零部件共支出256万元)测试结果中,就有广汽本田紧凑型SUV-皓影240TURBO CVT两驱尊贵版。
对于为何C-NCAP测试结果频繁出现五星级,通用泛亚技术中心整车安全集成技术总监沈海东认为,“C-NCAP引领了汽车安全的推动作用,市场上汽车的安全水平越来越高,各个厂家(不仅是合资品牌还是自主品牌)安全的设计能力,包括实验能力也越来越高。”在此基础上,消费者对安全的追求也越来越高,这也驱动了C-NCAP通过改版进行提升。
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院长高振海也表示,随着汽车安全技术的突飞猛进,最开始重视被动安全,包括安全带、安全气囊、座椅等,后来发现碰撞形态发生改变,比如一开始是正碰,后来是偏置碰、顶碰等若干项碰撞。
从汽车碰撞角度讲,给乘员驾乘空间更加全方位的保护,尤其是这两年,主动安全更受关注,C-NCAP每一个版本的推出是根据国际汽车工程技术的发展前沿和趋势是紧密相关的,也结合汽车在中国的复杂路况,碰撞测试的形态变得更加复杂,因此就需要更加完整的碰撞体系。
与2018年版相比,2021年版C-NCAP主要变化体现在:在被动安全部分,正面40%重叠可变形刚性壁障碰撞试验修改为50%重叠移动渐进变形壁障碰撞试验,并增加侧面柱碰撞试验;
在主动安全部分,增加车道保持辅助系统(LKA)、车道偏离预警系统(LDW)、速度辅助系统(SAS)、盲区监测系统车对车(BSD C2C)试验,及前照灯整车性能试验。2021年版的C-NCAP将在今年年内正式发布。
对于新版本的C-NCAP,吉利汽车研究院总工程师刘卫国给予了较高评价,“从行业发展来说,C-NCAP带动整个安全行业的发展作用是非常大的,自C-NCAP出来以后,大家对安全的意识,企业对安全的意识越来越强,都跟着C-NCAP的脚步在走。”
写在最后:从新车碰撞评价来看,实际上多个机构测试是很正常的现象,既然是第三方评价,车从市场中买,不同机构有不同的出发点,从中得利的实际上都是消费者。一方面在消费者购车过程中,可结合不同的碰撞结果综合来考虑;另一方面,多家机构进行测试对于促进汽车企业不断在技术上进行突破,生产出更加安全的产品。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车辆工程毕业论文题目有哪些
车辆工程毕业论文题目如下:
1.发动机排放技术的应用分析
2.微型车怠速不良原因与控制措施
3.柴油机电子控制系统的发展
4.我国汽车尾气排放控制现状与对策
5.发动机自动熄火的诊断分析
6.汽车发动机的维护与保养
7.柴油机微粒排放的净化技术发展趋势
8.汽车污染途径及控制措施
9.现代发动机自诊断系统探讨
10.关于奔驰300SEL型不能着车的故障分析
11.奔驰Sprinter动力不足的检测与维修
12.上海通用别克发动机电控系统故障的诊断与检修
13.现代伊兰特发动机电控系统故障的诊断与检修
14.广本雅阁发动机电控系统故障的诊断与检修
15.电子燃油喷射系统的诊断与维修
16.帕萨特1.8T排放控制系统的结构控制原理与检修
17.广本雅阁排放控制系统的结构控制原理与检修
18.汽车发动机怠速成抖动现象的原因及排查方法探讨
19汽车排放控制系统的检修
20.安全气囊的发展与应用
21.机电液一体化技术在汽车中的应用
22.分析国产几种汽车行走系统特点
汽车主动安全技术的发展趋势
汽车安全设计要从整体上来考虑,不仅要在事故发生时尽量减少乘员受伤的机率,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在轻松和舒适的驾驶条件下帮助驾驶员避免事故的发生。现代汽车的安全技术包括主动安全技术和被动安全技术两方面。而被动安全技术和主动安全技术是保证汽车乘员安全的重要保障。过去,汽车安全设计主要考虑被动安全系统,如设置安全带、安全气囊、保险杠等。现在汽车设计师们更多考虑的则是主动安全设计,使汽车能够主动采取措施,避免事故的发生。在这种汽车上装有汽车规避系统,包括装在车身各部位的防撞雷达、多普勒雷达、红外雷达等传感器、盲点探测器等设施,由计算机进行控制。在超车、倒车、换道、大雾、雨天等易发生危险的情况下随时以声、光形式向驾驶员提供汽车周围必要的信息,并可自动采取措施,有效防止事故发生。另外在计算机的存储器内还可存储大量有关驾驶员和车辆的各种信息,对驾驶员和车辆进行监测控制。例如,根据日本政府“提高汽车智能和安全性的高级汽车计划”,由日本丰田公司研制成功的“丰田高级安全汽车”即具有驾驶员瞌睡预警系统、轮胎压力监测警告系统、发动机火警预报系统、前照灯自动调整系统、盲区监控系统、汽车间信息传输系统、道路交通信息引导系统、自动制动系统、紧急呼叫(SOS)停车系统、灭火系统以及各向安全气囊系统等,其中有些单项设备已投放市场。
汽车100多年的发展史中,有关汽车的安全性能的研究和新技术的应用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从最初的保险杠减振系统、乘客安全带系统、安全气囊到汽车碰撞试验、车轮防抱制动系统(ABS)、驱动防滑系统(ASR),到无盲点、无视差安全后视镜及儿童座椅系统的研究,汽车的安全性能正日趋完善。特别是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被应用到汽车上。目前,世界各国都在运用现代高新科,加紧研制汽车安全技术,一批批有关汽车安全的前沿技术、新产品陆续装车使用,使未来的汽车更加安全。
未来汽车电子控制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是汽车安全领域,并向几个方向发展:利用雷达技术和车载摄像技术开发各种自动避撞系统;利用近红外技术开发各种能监测驾驶员行为的安全系统;高性能的轮胎综合监测系统;自适应自动巡航控制系统;驾驶员身份识别系统;安全气囊和ABS/ASR。随着更加先进的智能型传感器、快速响应的执行器、高性能电控单元、先进的控制策略、计算机网络技术、雷达技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在汽车上的广泛应用,现代汽车正朝着更加智能化、自动化和信息化的机电一体化方向发展。
检测安全气囊需要修复还是更换?
看情况,建议你去4S店检查一下,需要修复还是要更换:
1、当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发生碰撞事故时,首先由安全气囊传感器接收撞击信号,只要达到规定的强度,传感器即产生动作并向电子控制器发出信号;
2、电子控制器接收到信号后,与其原存储信号进行比较,如果达到气囊展开条件,则由驱动电路向气囊组件中的气体发生器送去起动信号;
3、气体发生器接到信号后引燃气体发生剂,产生大量气体,经过滤并冷却后进入气囊,使气囊在极短的时间内突破衬垫迅速展开;
4、在驾驶员或乘员的前部形成弹性气垫,并及时泄漏、收缩,吸收冲击能量,从而有效地保护人体头部和胸部,使之免于伤害或减轻伤害程度;
5、现代汽车不仅增加了侧面防撞安全气囊,在安全气囊的织物材料、点火器、传感器技术等方面都在不断地发展进步。
百万购车补贴
盘点2019年十大汽车科技 未来应用已显雏形
随着北京连续的两场大雪,2019年马上就要过去了。**《银翼杀手》中所描绘的那些属于2019年的场景,我们始终没有见到。果然,丢掉了现实的羁绊之后,**总能比我们走的更远。
然而,我们现在的世界中虽然没有「天空飞车」和「仿生人」这种产物,却也让2019年在科技发展的道路上留下了一个厚重的脚印——尤其是对于汽车行业而言。
这一年,汽车科技迎来了井喷式增长,自动驾驶越来越智能、发动机热效率越来越高、5G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尽管这些科技目前尚未成熟,但**、游戏中所畅想的未来世界,似乎距离我们已经不远了。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盘点下2019年汽车科技行业,那些有可能成为核心的技术吧!
一、5G和C-V2X
5G的出现不仅仅影响了汽车行业,甚至影响了整个科技行业。可以说,2019年就是5G技术的元年。对于未来的汽车而言,5G很有可能是将一切技术连接在一起的基础。简单点说,就像是「手办玩具」中的胶水一样,是连接每个零件的融合剂。
如果说5G是胶水,那V2X就可以看作是「手办玩具」的每个小零件了。
V2X的全称是vehicle?to?everything,意思就是「车辆连接到一切」,和车联网这个概念有异曲同工之处,目前正在发展的场景有:车与人、车与路、车与车等等。如果想要实现V2X,会需要5G的数据传输速度。因此,5G和V2X既是相互协作的关系,也因为「互相成就」才显得更有意义。
不过V2X实在是一个太大的概念,这其中不仅牵扯法律法规、行车逻辑、人车交互,甚至连自动驾驶也会在V2X的基础之上有所改变。想要彻底打开V2X的大门,我们还有太远太远太远的路要走,2019年我们仅仅是把这扇大门推开了一个小缝儿而已。
二、汽车无线充电
由于「电」的特殊性质,任何用电作为能量来源的产品理论上来讲都可以实现无线充电。手机如此,汽车自然也不例外。
对于手机来说,无线充电仅仅是个锦上添花的功能。但电动车不同,无线充电省去了太多繁琐的步骤和粗壮的线缆,而且还避免了各种慢充、快充、超级快充的接口不同,导致效率太低的问题。只要无线充电的速度够快,它甚至能做到比燃油车加油更方便。
诚然,现在汽车的无线充电技术有难点。比如电磁兼容问题、能量传输的控制问题、充电设备的设计问题、安全问题等等。想要将汽车无线充电彻底商业化,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但如果一旦成功,带来的改变将会是革命性的。
三、人工智能助手
其实人工智能的概念并不是2019年才流行的,早在很多年前人们就已经开始研发语音控制的人机交互系统了,比如苹果的Siri,微软的Cortana等等。然而之所以将人工智能助手再次列入十大科技的名单,是因为美国的一家公司居然真的可以实现「语音助手」和人类打电话了。
这个电话打给了美国的一家很普通的理发店,让他们帮忙预留一个理发师。事先这家公司没有通知任何人,就是在发布会现场随机打出去的,理发店的工作人员也丝毫没有察觉有什么异样,甚至和它交谈的很愉快。
这家公司叫「谷歌」,这个软件叫「Google?Assistant」。
由此可见,2019年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纪元了。许多新势力造车厂所装配的「斑马」「NOMI」等人工智能,或许真正的迎来了属于它们的高光时刻。
四、可变压缩比发动机
我在知乎上曾经看到过一句非常有深意的话:如果要想让一辆车的发动机效率不断提高,那就一定要把所有的零件都做成可变式的。当时我觉得这话说的有点太绝对了,但是随着可变气门正时、可变进气歧管、可变转向比之后,可变压缩比也来了。此时,我才越来越觉得他说的有道理了。
实现这个技术的是日产,首发车型是英菲尼迪的QX50。这辆车使用了一台可变压缩比的2.0T涡轮增压发动机(VC-Turbo),这也是当时该车最大的亮点之一。
对发动机来说,低油耗和强动力是一对矛盾体,在他们之间找到平衡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但可变压缩比的出现,算是给了这道难题一个还不错的答案。
虽然无法达到「混动车型」那么“恐怖”的低油耗,但可变压缩比发动机能够在保证油耗不过高的同时,兼顾很好的动力性。日产这台发动机可以让压缩比在8:1和14:1之间任意变化,这一切都是「可变」所带来的好处。
五、中置安全气囊
汽车安全气囊的出现,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截止到现在,「安全气囊越多越安全」这个理念仍然被许多国内消费者所认同。而在经过这么多年发展之后,一个新位置的安全气囊终于诞生了:中置。
中置安全气囊的位置在中央扶手附近,如果发生碰撞,气囊会像「隔板」一样打开。中置安全气囊最大的优势有两点:
1.如果车内只有驾驶员一个人,碰撞时可以阻挡副驾驶侧的玻璃碎渣划伤驾驶员。
2.如果车内有两个人,碰撞时驾驶员和副驾驶乘客之间必定会有冲击,而中置安全气囊则可以作为两个人之间的能量缓冲,避免二次伤害。
当然,中置安全气囊也有一些缺点。比如制造成本高、维修成本更高,只要气囊弹出,就必须要连同ECU一起更换。其次,中置安全气囊阻断了两个人的冲击,但也阻碍了两个人之间互救和消防人员的施救。
不过总体来看,中置安全气囊仍然是一个很好的想法。如果加以改进,这一定会成为2019年最令人感到惊喜的安全配置。
六、L3级别自动驾驶
自动驾驶和人工智能一样,都不属于今年兴起的科技了。不过自动驾驶的进度显然是要比人工智能更快,抛开法律法规不讲,现在已经完全有量产车实现L3级别的自动驾驶了。
国外的厂商有特斯拉、奥迪,国内有长安、小鹏,这几个厂商均有达到L3级别的产品。可能是因为自动驾驶分为5级,有的朋友对3级就感觉「很弱」、不智能。其实并不是这样,L3级别基本已经可以做到低速下的完全无人驾驶了。
只不过驾驶员需要随时把控车辆的状态,以便接管。除了不可以在车上睡觉,L3级别的自动驾驶几乎可以彻底解放驾驶员的双手。
但由于道路上的情况太过复杂(尤其是中国),所以国内最高允许自动驾驶的等级就是L2级。也许等到国内驾驶员的素质再上一个台阶的时候,L3级别的自动驾驶功能就可以慢慢在国内推广了吧。
七、电子外后视镜
电子元器件取代光学元器件似乎是件顺理成章的事儿,比如单反到单电、光学显微镜到电子显微镜。更令人惊讶的是,想不到汽车的后视镜也要从「镜子」变成「摄像头」了。
目前已经有国外厂商展示过电子后视镜的技术,比如奥迪e-tron、雷克萨斯ES等等。电子后视镜的优势在于,可以真正的避免后视镜盲区。广角摄像头的宽度要远远超过人眼,所以除了要适应一段时间,电子后视镜比光学后视镜几乎有碾压的优势。
但还是同样的问题,法律法规不允许。其实日本国内已经可以允许使用电子后视镜的雷克萨斯ES上路了,但国内由于「地广车多」,交通环境要复杂不少,所以肯定还需要时间消化。
电子后视镜的问题在于,如果摄像头有一些问题,那车辆就没办法行驶了。而摄像头出问题的概率显然比「一块镜子」大得多,所以如何保证可靠性,也是用电子后视镜的车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八、车辆生物识别解锁技术
生物识别技术如今已经广泛的应用在其它领域了,汽车的应用相对是最慢的。这很正常,毕竟汽车并不是真正的「一人一车」。一辆车可能会有无数人开,所以在这种环境下,生物识别确实没有钥匙解锁方便。
但“吃螃蟹”的厂商还是有,现代就在全新一代胜达上使用了指纹识别解锁和点火。坦白说,这两个配置并不是非常适合指纹识别。更多的还是厂商希望有个宣传点,真正落到实际上不求别的,只希望它别总是坏就行。
无独有偶,国内新势力造车的「小鹏汽车」也在OTA升级之后,推送了一项名为人脸识别的功能。相比现代,小鹏的人脸识别就聪明的多。因为它并不是用于解锁或点火,而是相当于「登录账户」的功能,从而实现调整座椅、后视镜、导航、音乐等个性化功能。
从技术上而言,生物识别早就可以放在汽车上了。只不过场景到底是什么,还是未来所有汽车厂商都需要思考的一件事。
九、马自达SPCCI技术
全新一代马自达3昂克赛拉除了极高的颜值外,最吸引人的莫过于发布会上说的全新SKYACTIV-X发动机了。简单来讲,我们把这台发动机理解为创驰蓝天X发动机。
这台发动机的最大特点是使用了SPCCI(Spark?Controlled?Compression?Ignition)——“火花控制压燃点火”技术。也就是说,这居然是一台能够把汽油「压燃」的发动机。
其实这是一项非常非常难的技术,我甚至可以单独展开一篇文章讲解其原理。不过限于篇幅,我们就只讲它的特点:它可以将整个发动机的热效率提高到令人难以想象的50%,除了省油的同时,更做到了真正的环保,而不是通过改变三元催化器。
目前压燃版的马自达3昂克赛拉已经在部分欧洲国家上市了,反响很不错。国内的上市时间未定,因为这种发动机对油品要求较高,不确定能否适应国内的大环境。
十、奥迪全新MMI系统
其实单独拿出奥迪的MMI系统说这是十大科技之一,可能主观色彩更浓一些。但我觉得,奥迪在人机交互上的造诣很高。
就拿取消旋钮和按键这件事儿来讲,奥迪用极其出色的反馈和震动,弥补了没有按键可能带来的误触和不安全感。这件事其实早就被人发现,但一直以来也没有厂商愿意直面这个问题。大家都在用更大的屏幕去吸引消费者的眼球,没有人真正关心驾驶员在操作时的感受。
但奥迪关注到了,就凭这份善于观察的细心也足以给它榜上留个名。况且,奥迪这几块大屏幕本身的操作逻辑和分辨率都无可挑剔,虚拟座舱更是重新定义了「科技感」这三个字的含义。
写在最后
其实2019年的这些新技术里,有横空出世的,也有循序渐进的。但不变的,是开发者对于新技术的不断追求。这种追求让我们不仅仅期待2020年,还有2021年、2022年、还有很多很多很多年。到时候,我们的世界会像《银翼杀手》中描绘的那样,满天的汽车在飞吗?
来源网络,侵删。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那里可以找到汽车被动安全系统市场现状分析及未来发展前景
为避免或减轻人员在车祸中受到伤害而采取的安全设计称为被动安全设计,如安全带,安全气囊,车身的前后吸能区,车门防撞钢梁都属被动安全设计。它们都是在车祸发生后才起作用的。
2017年中国汽车被动安全系统产量为1.1亿套,2018年较2017年1.1亿套增长8.1%,2017年至2025年期间,市场规模有望从2017年的3390百万美元增长至5420百万美元,年均增长率为6.03%。
2017年,华东地区为汽车被动安全系统最大生产和销售地区:产量为73百万套,其产量占比达到中国市场66%;销量达到33百万套,其销量占比达到全球市场33%。
中国汽车被动安全系统市场是高度集中的市场,2017年前五大企业产量份额达到95.66%,市场规模占比则为96.47%。汽车被动安全系统市场前五大企业分别是奥托立夫、均胜、采埃福、丰田合成和现代摩比斯,其中奥托立夫占据最大的份额,2017年其产量占比达到41%。位列第二和第三位的企业分别是均胜和采埃孚。
中国汽车被动安全系统现状分析及未来发展前景
由于我国汽车安全气囊强制法规缺位,配备率长期低于发达国家。美国早在1995年就要求新车的标准配置必须包括安全气囊,我国直到1999年才颁布了首个汽车被动安全技术法规。2013年我国汽车市场正面安全气囊的安装率仅有62%,而发达国家安装率接近100%。
近年来我国汽车工业快速发展,汽车安全法规与标准建设日趋完善,安全气囊的安装比例持续上升。2017年,我国正面(驾驶员和乘员)安全气囊的应用率已超过80%,而今后几年这一比例将继续攀升。侧面和帘式安全气囊的使用也正逐步提高。一些被广泛认可的消费标准,比如中国新车评估计划(C-NCAP),支持了改善车辆安全的努力。
在不影响安全性的前提下,找到低成本途径来开发新的被动安全保护系统,是供应商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在被动安全领域,成本要素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汽车产业面临的另一挑战是在尽量减轻车重的前提下开发安全产品。新材料、新工艺的使用,使得新一代安全气囊模块的重量减轻了50%,同时供应商们也正努力以进一步减少30%-50%的重量。
除此之外,当前已有一些厂家开始研发新一代安全气囊,能够从外部对碰撞中的车辆提供缓冲保护。其中部分技术可能最终将被认定为实用性不强,不过仍然可能对汽车被动安全产生一定的影响,让这个看似已然成熟的领域在柳暗花明中看到一条全新的路径。
恒州博智发表《2018年版中国汽车被动安全系统市场现状调研与发展前景趋势分析报告》该报告提供了汽车被动安全系统行业的基本概况,包括定义,分类,应用和产业链结构。讨论发展政策和计划以及制造流程和成本结构。
资料来源:QYResearch研究中心
汽车小常识,安全气囊,知多少
您好,为您介绍安全气囊的工作原理
当汽车发生正面碰撞事故时,安全气囊控制系统检测到冲击力(减速度)超过设定值时,安全气囊电脑立即接通充气元件中的电爆管电路,点燃电爆管内的点火介质,火焰引燃点火药粉和气体发生剂,产生大量气体,在0.03秒钟的时间内即将气囊充气,使气囊急剧膨胀,冲破方向盘上装饰盖板鼓向驾驶员和乘员,使驾驶员和乘员的头部和胸部压在充满气体的气囊上,缓冲对驾驶员和乘员的冲击,随后又将气囊中的气体放出。
安全气囊可将撞击力均匀地分布在头部和胸部,防止脆弱的乘客肉体与车身产生直接碰撞,大大减少受伤的可能性。安全气囊对于在遭受正面撞击时,的确能有效保护乘客,即使未系上安全带,防撞安全气囊仍足以有效减低伤害。据统计,配备安全气囊的车发生正面碰撞时,可降低乘客受伤的程度高达64%,甚至在其中有80%的乘客未系上安全带!至于来自侧方及后座的碰撞,则仍有赖于安全带的功能。
此外,气囊爆发时的音量大约只有130分贝,在人体可忍受的范围;气囊中78%的气体是氮气,十分安定且不含毒性,对人体无害;爆出时带出的粉末是维持气囊在折叠状态下不粘在一起的润滑粉末,对人体亦无害。
万事都是一把双刃剑,安全气囊同样也有它不安全的一面。据计算,若汽车以60km的时速行驶,突然的撞击会令车辆在0.2秒之内停下,而气囊则会以大约300km/h的速度弹出,而由此所产生的撞击力约有180公斤,这对于头部、颈部等人体较脆弱的部位就很难承。因此,如果安全气囊弹出的角度、力度稍有差错,就有可能酿出一场“悲剧”。
在汽车行驶中,3个传感器不断将车速变化的信息输入到电子控制器,经电子控制器不断地计算、分析、比较和判断,并随时准备发出指令。当车速小于30km/h冲撞时,前方传感器和其串联的安全传感器同时向电子控制器输入撞车信号,并发出引爆安全带预紧器电的指令,而中央传感器发出的信号不能使电子控制器发出引爆气囊电的指令。所以,在低速(减速度较小)冲撞时,只要预紧器向后拉紧安全带,就足以保护驾乘人员不撞向前方。
在高速(减速度较大)冲撞时,前方传感器和中央传感器同时向电子控制器输入冲撞信号,电子控制器在迅速判断后发出指令,同时引爆左右预紧器和双气囊的电。安全带向后拉紧的同时,2个气囊同时张开,吸收驾乘人员因减速度大而产生的冲撞能量,有效地保护他们的安全。
当汽车和前面的固定物冲撞时,汽车行驶的速度越快,减速度就越大,传感器接受到的力就越大。若将前方传感器和中央传感器预设定的力分为上、下限,即前方传感器的预定冲撞速度在小于30km/h的下限值,并且相应的安全传感器预设值也是下限值,则汽车发生低速冲撞时,电子控制器只使安全带预紧器引爆。中央传感器预设值为上限,则汽车高速冲撞时,前方传感器,中央传感器和安全传感器同时向电子控制器输出冲撞信号,电子控制器使所有的电引爆,则安全带拉紧,气囊张开。
从发生冲撞、传感器发出信号到控制器判断引爆电,大约需要10ms时间。引爆后,气体发生器产生大量氮气,迅速吹胀气囊。从发生冲撞到气囊形成,进而到安全带拉紧,全过程所需时间为30-35ms,所以气囊系统的保护效果是非常好的。
当气囊引爆后,由于产生的气体大量涌进气囊,使气囊的压力增高,不利吸收冲撞能量,所以,在气囊的后面有2个排泄压力的气体排放孔,有利于保护驾乘人员的安全。
做为车身被动安全性的辅助配置,日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当汽车与障碍物碰撞后,称为一次碰撞,乘员与车内构件发生碰撞,称为二次碰撞,气囊在一次碰撞后、二次碰撞前迅速打开一个充满气体的气垫,使乘员因惯性而移动时“扑在气垫上”从而缓和乘员受到的冲击并吸收碰撞能量,减轻乘员的伤害程度。
安全气囊在近几年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价格大幅度下降,装备了安全气囊的轿车也从过去的中高级轿车向中低级轿车发展。同时,有些轿车前排安装了乘客用的安全气囊(即双安全气囊规格),乘客用的安全气囊与驾车者用的安全气囊相似,只是气囊的体积要大些,所需的气体也多一些而已。进入90年代以来,安全气囊的安全性能已被人们普遍接受,并被视为一种现代化和高档次的安全装置。了解安全气囊的工作原理及注意事宜对我们更好的保护自己有很重要的作用,但对于驾驶员来说,安全驾驶才是第一位的,这是任何先进的安全装置都无法替代的!
希望可以帮到您
深圳市南山区西丽丽水路1052号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