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比亚迪合作马斯克_特斯拉与比亚迪合作
1.韩媒“整活”真相 LG新能源慌了 !|汽势观察
2.海外消息透露:比亚迪不仅和特斯拉合作,还要拆分电池部门?
3.韩国媒体唱衰比亚迪,背后是一场中韩动力电池争霸战?
01
比亚迪唐、汉推出冠军版车型
继2月份,秦PLUS DM-i推出冠军版车型压低车系入门售价后,3月17日,比亚迪再度推出汉EV和唐DM-i车系的冠军版车型,主打还是同一个战术——增配又降价。
2023款汉EV冠军版新推出了506km的入门续航版本,加上此前610km、715km的版本共有三种续航版本,售价为20.98—29.98万元。
相较2022款汉EV 27.18—33.18万元的售价区间,有较大幅度的调整。
而2023款唐DM-i 冠军版,则重新推出了3款纯电续航为112km的车型,售价为20.98—23.38万元。
在配置水平方面,冠军版汉EV车型的主要升级为:全系标配热泵空调、采用铝合金多连杆悬架,两驱车型标配FSD可变阻尼悬挂、四驱车型标配DiSus-C 智能电控主动悬架。
冠军版唐DM-i车型则全系标配40kW双口快充、铝合金多连杆悬架、FSD可变阻尼悬挂。
2月份,秦PLUS DM-i车系推出冠军版车型,将DM-i车型入门售价首次降至10万元以下,不仅销量取得明显突破,还夺取了2月份轿车销量榜冠军。
3月份,比亚迪在汉EV、唐DM-i上再度运用这套战法,尝试继续扩大战果。上市当天,汉EV冠军版+唐DM-i冠军版订单量就达到了8,196台。
02
丰田bZ4X车主联合维权
3月15日,多位丰田bZ4X车主联合发表维权公开信,向广汽丰田管理层反映车辆在营销、销售,以及实际使用中所存在的问题。
在信中,车主主要反映了7大问题,其中包括:
1、宣传册中行车自动落锁功能缺失。
2、2022年官方宣传的615km真续航,10年电池9折保电率,与用户实际使用感受存在差异。
3、三年不低于6折保值回购的权益条款被更改。
4、非寒冷气温下,充电时间过长。
5、隔音玻璃材质和效果与宣传存在差异。
6、车辆频繁降价。
7、400客服电话与4S店之间对用户诉求相互推诿、互踢皮球。
进入今年以来,丰田bZ4X频繁出现官方大幅度降价优惠的情况。2月9日,广汽丰田官宣品牌旗下纯电SUV bZ4X降价3万元。
2月16日,网上更是传出一汽丰田版bZ4X降价6万的消息,车型原起售价为19.98万,降价后仅需13.98万起。
03
马斯克辟谣与比亚迪暂停电池合作
日前,一家名为“韩国每日经济”的媒体在网上发布消息称:
“特斯拉和比亚迪的电池供应协议到期后,特斯拉并没有要求比亚迪继续为Model 3车型供应电池,这表明特斯拉将不再使用比亚迪的动力电池。”
韩媒在报道中还表示:“比亚迪去年提供了10Gwh的电池装配欧洲生产的Model3,但特斯拉将不再续约比亚迪,转而让韩国企业LG 研发磷酸铁锂电池。”
该报道一经发布,引发了舆论的广泛关注。
路透社在报道中表示,特斯拉已决定不再使用中国比亚迪的电池。原因是出于多方面的考量,其中包括刀片电池自身问题、美国对电动车相关补贴、比亚迪与特斯拉竞争关系等。
该消息在网上传播数小时后,特斯拉CEO 马斯克在社交媒体上转发辟谣消息,并表示:
“那些媒体的报道是不实信息,目前特斯拉与比亚迪的关系是积极的。”
04
电池级碳酸锂价格下降45%
3月17日,据相关行业机构发布的数据显示,电池级碳酸锂再度下跌8000元/吨,均价报32.5万元/吨。
由于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和绝对销量的持续上升,引发动力电池核心原材料的供需关系发生改变,导致电池原材料在过去一段时间连连上涨。
2021年1月碳酸锂价格为6.79万元/吨,在经历随后的多轮涨价后,2022年11月碳酸锂价格再创新高,达到59万元/吨。
而在进入2023年后,碳酸锂价格开始逐步回落,3月17日的价格相较去年11月的高位水平,下跌了接近45%。
此前,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 欧阳明高认为,锂价今后几年会持续回归,但也不可能像以前那样低,较为合理的价格平衡点可能在20万元/吨。
05
3月上半旬乘用车零售下滑17%
根据乘联会发布的数据,3月1日至3月12日,全国乘用车市场零售41.4万辆,同比去年下降17%,较上月同期下降11%。今年以来累计零售309.4万辆,同比去年下降19%。
其中,3月1日至3月12日,全国新能源车市场零售13.1万辆,同比去年增长9%,较上月同期增长15%。今年以来累计零售90.1万辆,同比去年增长21%。
乘联会分析认为,导致3月上半旬乘用车零售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1、短期外部经济体通胀压力不减,进出口在短期内或将持续受到逆全球化的影响,各地产相关产业恢复相对缓慢。
2、随着春节后的车市逐步回暖,通过地区性的刺激政策对强依赖线下接触的购车服务市场信心提振明显。从3月前两周来看,终端客流转化率不高,消费者观望情绪重,整体需求偏弱。
而针对近期各地的大规模促销政策,乘联会分析认为:
“随着国六A清库存的压力,各地政府、各车企厂商大力度的促销,火爆的背后是以需求的集中释放为代价,对后续汽车市场的正常秩序带来压力。”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车主指南,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韩媒“整活”真相 LG新能源慌了 !|汽势观察
2023年3月中国汽车各车型销量已公布。
乘联会公布数据显示,3月所有车型总销量冠军是特斯拉Model Y,而且销量前5名均是新能源车型。
燃油车的销量冠军是朗逸,排名第5。
新能源车越来越强势,还有几个关键的变化,可以看出竞争格局大势已定。
销量前三全是新能源车
从各个细分市场排名来看,就可以感受到新能源车的强势。在轿车销量榜上,排名前三的分别是秦PLUS DM-i、海豚、AION S,销量分别为31310辆、27687辆、26392辆,全是新能源车。
而昔日的轿车销量冠军朗逸排名第4,销量为24427辆,仅比五菱宏光MINIEV高出1千多辆。
从销量表现可以看出,轿车领域的燃油车表现尚可、销量破万的都是一些知名度高的经典车型,包括雅阁、速腾、卡罗拉、逸动、宝来、迈腾、凯美瑞、帕萨特、帝豪。
还有豪华车,比如宝马3系、奔驰C级、奔驰E级、奥迪A6L。而过去几年全新推出的一些燃油轿车均销量平平,甚至销声匿迹。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在SUV细分市场。
销量数据显示,SUV领域销量前三名分别是Model Y、元PLUS、宋PLUS DM-i,销量分别为54937辆、27907辆、24038辆。而燃油车的销量冠军为长安CS75 PLUS,销量为16729辆,在SUV细分市场排名第4;过去的老销冠哈弗H6销量为14706辆,排名第5。
有意思的是,过去强势的合资品牌SUV影响力似乎已经日落西山,能够挤进销量榜前10的合资品牌SUV只有两款,分别是RAV4荣放和探岳。途观L也只能排在第20名。
而且,合资品牌推出的新能源车表现相当差。即便是还算强势的日系,无论是广汽丰田的BZ4X、广汽本田的极湃1还是东风日产的艾睿雅,销量都惨不忍睹,月销均不过千。
合资品牌岌岌可危?
新能源车颠覆中国汽车市场旧有格局,自主品牌的影响力在扩大。与此同时,合资品牌过去牢不可破的地位在动摇,甚至包括去年大部分业绩还欣欣向荣的日系车企。
如果从车型的角度看,新能源车在蚕食燃油车的市场份额,但由于合资品牌在电动车的推出速度与竞争力都不及自主品牌,其实这也是一场两者之间关于竞争格局的激烈竞争。
毫无问题,合资品牌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高高在上了。
从销量表现就可以看出一二。根据乘联会公布的1-3月厂商零售销量排行榜,车企销量冠军是比亚迪,总销量为50876辆,比排在第2名的一汽-大众足足高出近14万辆。此外,第3、4名也是自主品牌,分别是长安汽车和吉利汽车。
如果从销量同比来看,尽管2023年已经不再受到疫情影响,但销量表现向好的车企却并不多,反而出现了明显的“二八定律”。从乘联会公布的数据来看,今年1-3月份,销量前15名的车企当中,只有比亚迪与特斯拉是同比正增长的,分别为77%和26.9%,而这两家车企都是新能源车企。
合资品牌的销量下跌现象很严重,大部分出现双位数的同比下降,如东风日产-37.4%、上汽通用-34.2%、上汽大众-19.3%、广汽丰田-17.5%。要知道,同比的去年1季度中国汽车市场还深受疫情影响,所以说这样的成绩表现相当不如人意。
不过总体来说,德系与日系仍然占据市场许多份额,而且也在销量前10的榜单中占据了半数位置。
相反法系、韩系车企过去的影响力早已荡漾无存,就连过去的“千年老三”美系上汽通用多年下跌的趋势也相当明显。
不过表现强势的自主品牌其实也并不多,目前来看也只有比亚迪、长安汽车、吉利汽车可以成为销量榜前10名的常客。长城汽车和奇瑞汽车在今年1季度表现不佳,其中长城汽车更是同比下跌了41.7%。
此外,各个造车新势力尽管平时在媒体上的声量不少,但销量仍然无法与这些老牌的车企相比。如果他们想进入更高的竞争区间,还是要先把销量提上来才行。
价格战影响两极分化
有意思的是,从年初开始一波又一波的价格战,尽管起到了一定的促销作用,但对于车企来看似乎并非都达到了各自期盼的效果。
23年初价格战的导火索,是由特斯拉价格下调所带动,部分新能源车企陆续跟进。有分析认为,直接原因为22年下半年购置税减半政策透支销量,23年政策退坡后汽车销量大幅下滑;根本原因为电动化带来自主崛起。
而3月份从湖北政府补贴开始,合资品牌也开始了价格战进行反击,从而带动了燃油车的降价连锁反应,甚至各地政府补贴跟进,出现政企联动降价的罕见画面。
但结果如何?可以看到,特斯拉的价格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尽管只有两款国产车型,其中一款Model Y就拿到了车型销量冠军,一款车的销量比一家新势力车企的销量还多。更可怕的是,从马斯克的表态来看,特斯拉接下来的技术革新,将还有更大的成本下降空间。
而燃油车的价格战只是减轻了库存压力,却并没有让车企的销量好转。而且不可逆转的是,各种史无前例的降价之后,合资品牌多年经营所累积的品牌溢价能力已经被削弱。
如果在新能源车领域,合资品牌还想像以前那样,依靠品牌力来与自主品牌进行不对等的竞争,已经不太可能。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汽车观出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海外消息透露:比亚迪不仅和特斯拉合作,还要拆分电池部门?
汽势Auto-First|柴小娜
近日,韩媒报道的一则消息,不仅造成股价波动,同时引发行业的极大关注。
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3月13日,韩国媒体《韩国经济日报》报道称,特斯拉将终止与比亚迪的合作,不再使用比亚迪的刀片电池。
汽势Auto-First查询了韩国经济日报网站,找到了这篇文章,在这篇六百余字,三张配图的消息里,指明了两个关键信息:一是特斯拉与比亚迪不再合作;二是特斯拉对LG新能源解决方案的依赖预计会更强。
同时,韩媒将双方不再合作的原因归结为三点:刀片电池有质量问题;使用比亚迪电池将无法享受美国补贴;比亚迪在欧洲、印度、东南亚等地制造并出口电动汽车等,与特斯拉存在直接竞争关系,这也是合同终止的原因。
说白了,这属于典型的拉高踩低。
第二日,马斯克在社交媒体辟谣,称“特斯拉和比亚迪的关系是积极的。”比亚迪也回应“不实信息,与实际情况不符。”
这个事件本身并不复杂,但我们无法置身事外。
一切从LG新能源市占率越来越低说起。而这一切,是温水煮青蛙般发生的。
全球锂电池座次演变趋势,分三个短周期来看。
第一个周期,十年前,全球锂电池龙头国家是日本,韩国的三星和LG也做了深入布局,中国的锂电池企业规模小,又很分散,彼时比亚迪崭露头角,宁德时代还是一株幼苗,才刚刚成立;
市场份额方面,日本(三洋、索尼、ATL、Maxell)占48%,韩国(SDI、LGC、MBI)占30%,中国(比亚迪、力神)之占17%。
第二个周期,十年后,榜单早已没了日本的身影,TOP3由宁德时代、LG新能源、比亚迪占据,中国一路狂飚,揽下全球超六成市占率。
第三个周期,从2023年开始,前三的位次变为宁德时代、比亚迪、LG新能源,市场份额依次为宁德时代占33.9%、比亚迪17.6%、LG新能源13%。
显而易见,LG新能源掉队了,而第四名松下占比11.2%,紧紧跟随。
因此,对LG新能源来说,“宁王”不可追,比亚迪犹”可战”。也应了那句鸡汤文:“人只会嫉妒和自己同等水平的人,而那些比自己优秀太多的人就不会去嫉妒,而是羡慕。”
对LG新能源来说,宁德时代已是遥遥不可及,而比亚迪成为自己最大的对手,一刻也不敢松懈,第二的位置更不能让比亚迪来坐。
锂电池技术源自日本,经历市场洗礼后,动力电池三国杀最终演变为一场中韩企业的大对决。
就好比前一天半夜Open AI才发布了GPT4,第二天3月16日下午2时,百度正式发布文心一言,被网友调侃为“GPT-PPT”,科技圈分析人士直言“某种程度上说,对GPT-4的沉默,是一种全方位落后的自觉。”
在动力电池这个赛道上,LG新能源同样落后了。
征兆其实早已来临。
比亚迪2022年4月停售燃油车,其新能源汽车第一个100万辆用了13年,第三个100万辆,用时6个月(2022年5月-2022年11月),第四个100万辆,用时5个月(2022年12月-2023年4月)。
因此,伴随销量上涨,刀片电池装机量也随机快速提升。
基于上述增长逻辑,比亚迪即将在2023年彻底完成对LG新能源的超越。于是,交织、混战,就不可避免成为一种必然。
至此,韩媒报道背后隐藏的对本国电池制造商的焦虑和小心思一同跃然纸上。不过,实事求是,这里涉及三层关系。
第一层,特斯拉和比亚迪的关系。
特斯拉和比亚迪属于亦敌亦友的关系,马斯克当年对比亚迪的不屑一顾很快被打脸,这家被马斯克喻为“车没有一点技术含量”的公司,如今正在为他们的车型提供电池。
与此同时,比亚迪海外业务飞速扩张,欧洲和东南亚市场的扩张正极速前行,且正在欧洲寻找新工厂或收购现有工厂。据了解,比亚迪目标最早在2025年在欧洲量产第一批汽车,因而应该会在今年决定建厂方案。
特斯拉的全球扩张与比亚迪的海外业务,正快速地产生交接点。
这意味着,全球第一和第二的新能源车企,比亚迪和特斯拉的终极一战,将很快上演,但商业世界也不排除双赢,“老大老二打架,受伤的多是老三老四。”
第二层,比亚迪和LG新能源的关系。
前面提到了比亚迪的全球业务扩张,不仅卖车,也卖电池。比亚迪去到了欧洲,相当于去了LG新能源的大本营,一场交战在所难免。
LG新能源与美国通用汽车已经成立了合资企业Ultium Cells,和本田汽车宣布计划投资44亿美元,在美国俄亥俄州建立一家合资电池工厂,预计年产能约为40GWh。新工厂生产的软包电池将专门供应给本田在北美的汽车工厂。
LG新能源还宣布与Stellantis集团组建电池合资公司,在加拿大设立一家电池工厂。
第三层,LG新能源与宁德时代。
今年2月,宁德时代宣布与福特汽车合作,双方将于美国密歇根州建造磷酸铁锂电池工厂,该工厂将投资35亿美元,由福特汽车全资持有,宁德时代提供技术授权。
北美市场是日韩电池制造商常年把持的主战场,如今,来了搅局者,占领者。曾经是全球动力电池行业一哥的LG新能源,随着宁德时代在2017年强势崛起,好日子将面临严峻考验。
自然,商业圈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
在汽势Auto-First看来,牌桌已经被掀翻了,无论韩媒造势也罢或者消息源本身有误,对于特斯拉与比亚迪,LG新能源与比亚迪,都是一场极其惨烈的竞争,不知不觉,电池巨头LG新能源成了韩国“全村最大的希望”。(部分来自网络)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汽势传媒,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韩国媒体唱衰比亚迪,背后是一场中韩动力电池争霸战?
这算是一条爆炸性新闻。近日有媒体透露,特斯拉将在明年第二季度使用比亚迪的刀片电池,目前进入到C样本阶段。消息一出,立刻点爆整个 汽车 圈,特斯拉真的会用比亚迪的电池组吗?
我们都知道,比亚迪在去年新成立了一家公司,名为弗迪,该公司由5家公司组合而成,分别为弗迪电池有限公司、弗迪视觉有限公司、弗迪 科技 有限公司、弗迪动力有限公司、弗迪模具有限公司。比亚迪成立新公司的主要目的就是进一步加快新能源 汽车 核心零部件的对外销售,将自己的开放战略从1.0时代向2.0时代进阶。
在比亚迪推出DM-i系列后,如今比亚迪的销售量也是呈现出井喷态势,要不是受限于产能以及芯片等问题,比亚迪DM-i系列产品早已进军国内各细分市场中销量第一梯队。在最新公布的7月份销量数据,比亚迪秦PLUS DM-i单月销量更是接近2万台,这还是产能受限,目前该车外飘订单数已经破10万份。
另一方面,特斯拉先前已经与宁德时代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从宁德时代方面采购磷酸铁锂电池。但有趣的是,特斯拉表示将在中国推出一款售价更低廉的入门级产品,如何把控造车成本成为公司目前首要问题,而电池组成本是整车制造成本中重要一环。为了这款价格低廉的入门级车型,特斯拉或许真的要考虑一款价格更低廉、更具竞争力的电池组,这个供应商极有可能就是弗迪公司。
比亚迪方面在创造弗迪公司,其主要用途就是对外销售配件,希望更多 汽车 制造商使用比亚迪的电池组。那么,如果特斯拉选购比亚迪刀片电池,比亚迪方面当然会非常开心。
根据海外一位名为“Ray4Tesla”的网友表示:“这条消息的可靠性非常高。”该员工此前透露的几件特斯拉信息都被证实为真的。然而,就像其他事情一样,过去的表现并不能保证将来的结果,你可以半信半疑。
该网友还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表示,特斯拉目前已经打造出入门版车型的原型车。虽然他自己坚信这一消息的真实性,但网友对此依然表示怀疑。
除此之外,该网友还爆料,比亚迪将拆分电池部门,以应对更多的合作。目前比亚迪已经成为了包括丰田、奥迪、梅赛德斯以及苹果在内的OEM制造商。按照当下装机容量计算,比亚迪已经成为中国第二大电池制造商。
如果传闻是真的,那么特斯拉现在其实已经开始与比亚迪方面联系。通过产能分析,宁德时代的磷酸铁锂电池组其实已经全面供应特斯拉Model 3与Model Y,没有多余空间应对价格更低的入门级产品。
这项合作其实对特斯拉方面与比亚迪方面是个好交易,但比亚迪方面对此不予置评,并对散布谣言的媒体追究法律责任。
传统燃油车时代,国际巨头车企构建起了铜墙铁壁般的汽车产业链体系,可谓密不透风。虽然中国汽车工业在几十年时间里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始终难有机会深度参与其中。
不过,借助新能源汽车这条全新的赛道,中国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持续深入,关键核心技术不断突破,尤其是电动化转型全球引领,智能化网联化加速迭代,使得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一句话,中国汽车品牌正在深度参与全球汽车产业链重构。好比业界传闻许久的特斯拉与比亚迪在电池领域的合作,即被视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参与全球化产业链的象征。
然而,近期韩媒却给双方的合作“泼了盆冷水”。据《韩国经济日报》报道称,特斯拉将结束与比亚迪的合作,特斯拉将不再使用比亚迪的刀片电池。针对该报道,比亚迪第一时间进行了辟谣,称报道为“不实信息,与实际情况不符。”随后,特斯拉CEO马斯克在相关推文评论区指出,此媒体的报道是虚假的,特斯拉和比亚迪之间的合作关系是积极的。
表面上,我们看到的是韩媒的一篇普通报道,但背后折射出来的是一场悄无声息的动力电池以及全球新能源产业链争霸战,此时此刻中韩两国“厮杀正酣”,战况十分激烈。
局势变了,供应商现在得“抢”客户
相较于2023年突如其来的车企降价大战,电池级碳酸锂价格也在经历一轮持续走低,只不过广大消费者没有觉察到而已。
根据上海钢联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2月27日,电池级碳酸锂跌5000元/吨,均价报40.25万元/吨,较今年1月51.75万元/吨的价格暴跌22.22%,较去年同期下跌了6.9%。不得不说,相较于以往原材料被炒上天的价格,现在确实回落了不少。
相对应的,是新能源终端需求层面的增速放缓。据中汽协数据显示,1月份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40.8万辆,同比下滑6.3%。虽然2月份势头回来了一些,但整体依然不容乐观。而这一增一降间,动力电池的产业格局自然迎来了新的变化。
直观表现在车企和电池供应商之间的地位发生了180度大转变,主动权倾斜到了车企这边。如果说以前是车企求着供应商,不惜高价也要“抢”电池,现在有点翻过来了的味道,变成了电池供应商要拼命“抢”车企订单。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百人会副理事长欧阳明高表示:“展望2023年,由于电动汽车和动力电池总量都已经相当大,所以今年增长率会大幅下降。纯电动汽车增速会下降。同时,插电混动和增程电动的占比会上升,新能源汽车平均单车的电池装载量会下降。因此动力电池需求的增长率会下降。需求紧张的局面会大幅缓解。”
欧阳明高预计,今年下半年锂资源价格会进一步回归,可能在35-40万元/吨。同时,锂资源供需今年会达到平衡,明年会出现过剩,今后的价格平衡点会在20万元/吨左右。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曾发文表示,由于电池产能将过剩,电池企业最重要的就是绑定整车企业订单。电池供给量是巨大的,而客户是稀缺的。
近期,特斯拉全球第400万辆整车将正式下线,其仅用了7个月时间就实现了第四个100万辆,速度可谓惊人。与此同时,在前不久召开的投资者日上,马斯克现场揭晓了特斯拉“秘密宏图”第三篇章,目标在2050年前实现能源100%可持续。对了,特斯拉曾经还有个相当疯狂的销量目标,那就是到2030年实现年销量2000万辆。
换言之,特斯拉现在是各大动力电池供应商眼里的“摇钱树”和“香饽饽”,谁能把它“栽”到自家田地里,谁就能领跑整个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所以,这也很好解释了,为什么《韩国经济日报》在文章中声称LG能源解决方案符合特斯拉的要求,毕竟同行是冤家。
公开资料显示,特斯拉的电池供应商分别为宁德时代、LG新能源和松下电池。其中,特斯拉(上海)工厂生产的Model 3和Model Y标准续航版电池均由宁德时代配套,电池类型为磷酸铁锂电池,长续航版为LG新能源配套的圆柱21700电池,而海外工厂则由松下和LG新能源提供电池。
长安新能源汽车研究院研发工程师张斌告诉汽车情报新媒体,“特斯拉目前合作的电池供应商都是圆柱电芯,与比亚迪的电芯设计还是有区别的。外媒披露特斯拉叫停与比亚迪的合作,或许是受到目前刀片电池在市场暴露出来的问题影响。但我个人觉得标准问题应该是可以满足。”
战况激烈,中韩争霸全球动力电池
据韩国SNE Research统计,2022年全球电动汽车动力电池装机量约为517.9GWh,同比增长71.8%。下方这张表格,则是按照装机量多少进行的排名,从第一名到第十名分别是宁德时代、比亚迪、LG新能源、松下电池、SK On、三星SDI、中创新航、国轩高科、欣旺达、孚能科技。
如果用一个关键词来形容2022年全球电动汽车动力电池装机量TOP10格局的话,那就是“一超双强”。所谓“一超”是指宁德时代,其装机量达到了191.6GWh,远超二三名,霸主姿态十分明显。而同样位列第二名的比亚迪和LG新能源在“暗自较劲”,各自装机量均为70.4GWh,只不过比亚迪2022年的增长率达到了167.1%,远超LG新能源的18.5%,算是给了LG新能源无限压力。
比亚迪动力电池装机量的大幅增长,主要得益于其电动汽车产销快速增长,比如其2022年销量达到了惊人的186.85万辆,网传2023年要冲击400万辆。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比亚迪电池总装机量把LG新能源甩在身后,或许是可以预见的事情,也就是这一两年。
但别忘了这家韩国电池巨头也不是吃素的,其供应的车企全球化程度之高,是比亚迪甚至宁德时代都比不上的。诸如特斯拉、通用、大众、现代、沃尔沃等,都是LG新能源的客户。
如果没记错的话,LG新能源CEO权英寿曾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直言不讳地向宁德时代开炮。“宁德时代对中国客户的高度依赖是一个弱点,而在争取欧洲和美国的全球客户方面,我们处于领先地位。我们预计将在全球市场份额超过宁德时代,成为全球第一。”
不过,有一说一,在全球不可逆转的电动化发展趋势下,新能源汽车的竞争进入了深水区,而竞争比拼的是全产业链实力,光靠嘴上喊是不行的。
清华大学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院长助理刘宗巍表示,我国已基本建成完备且有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整车企业顺势崛起、产品优势日益凸显、核心技术重点突破、基础设施发展迅速,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展现出全方位领跑态势。
诚然,受到国际和地缘政治关系的影响,以LG新能源为代表的韩企的确能在某些层面“讨到一些便宜”。但一个无法忽视的事实,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电机、电控——“三电”技术已经在全球领先,并且产业化布局非常齐备,当前的中国汽车产业正迅速往电动智能方向进化,中国汽车品牌也正在重新定义新能源汽车。这些都是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护城河”,是我们参与到全球竞争的底气,是目前韩企所无法比肩的。
结语乘联会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占到整个世界新能源车63%的市场份额,这充分展示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全球领域的领导地位和话语权。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大部分中国企业还是依赖中国市场,在除中国以外的市场,日韩企业更有竞争优势,就比如动力电池这一领域。
面向全球电动化转型提速,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正在按部就班的进入更多跨国车企的供应链体系,同时加速全球市场的布局。诚然,全球化征程的道路固然不是一帆风顺,注定充满了诸多坎坷,就像迟迟不能落地的比亚迪和特斯拉电池“联姻”一样。但中国有句俗话说得好,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让子弹再飞一会儿,相信时间会给出最终的答案。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汽车情报,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