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汽车销售公司组织架构_吉利汽车集团公司组织架构
1.吉利欲合并沃尔沃,市值或超越上汽集团
2.吉利新能源知耻而后勇 财报立范今年要卖66万辆|汽势原创
3.组织架构大调整!比亚迪卷出新高度
吉利欲合并沃尔沃,市值或超越上汽集团
[?亿欧导读?]?国际化,中国车企的“最终梦想”。
作者丨钱漪
编辑丨郝秋慧、张嫣
距离成为一家世界级汽车集团,吉利似乎又近了一步。
最新的消息是:2月10日晚间,沃尔沃汽车发布消息称,正与吉利汽车筹划将双方业务进行整合,从而组建一个更加强大的全球企业集团。重组后,吉利将不仅100%控股沃尔沃,领克汽车、极星等品牌也将进入新汽车集团体系。未来,新集团或将在斯德哥尔摩上市。
10年前,吉利并购沃尔沃这个“穷小子娶公主”的故事,看起来有了一个更圆满的结局,掌门人李书福得偿所愿。
双方合并后,吉利汽车的市值可能会超越上汽集团,成为中国市值最高的汽车集团。
2月12日收盘,吉利汽车市值已达1354.80亿港元(约合1200亿元人民币),投资机构保守测算,沃尔沃估值在120亿-180亿美元之间——这意味着重组合并后,公司市值将在300亿美元左右。按双方2019年销量估算,合并后销量将达到222万辆,净利预计可达154亿元。与全球车企市值排名第九位的福特公司相当。
在资本市场上,吉利汽车的股价已经不复2018年2100亿市值的高位,这与中国汽车市场增速放缓不无关系。作为自主品牌头部车企,近年来吉利的日子并不好过——高端化遇困、净利润下滑,每家车企都在遭遇的难关在上市公司身上,则被不断放大。
吉利需要新题材支撑股价,并给人们更大的想象空间。
吉利与沃尔沃的合并,显然是一个“好故事”。另一方面,这也是吉利汽车不断成长的最好解读。从刚合并之初在沃尔沃董事会上的被排挤,到如今双方合并,吉利对于沃尔沃的控制力正在不断加强。
不仅是沃尔沃,近年来,吉利买下宝腾汽车、路特斯汽车等外国车企,海外之路越走越远。
外媒分析认为,此番重组也有利于吉利获得资金,偿还债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9月底,吉利净债务为81亿美元,是2018年同期的两倍多。在此期间,李书福斥资数十亿美元收购或增持了梅赛德斯奔驰母公司戴姆勒、沃尔沃以及路特斯汽车等公司的股份,还收购了飞行汽车生产商Terrafugia?Inc。
如今,吉利的国际化故事,要开启新的一章。
01“蛇吞象”之后
2002年,吉利在浙江临海召开了一次中层干部会议上,李书福忽然提出一个石破天惊的构想:“我们要去买沃尔沃,现在起就应该做准备了!”当时,吉利汽车刚拿到汽车生产许可证。
在那时,李书福就已经规划:通过收购,走入欧美市场。
2010年,在质疑声中,吉利以18亿美元从福特手中艰难收购每况愈下的沃尔沃。当时的吉利营收勉强突破200亿元,而沃尔沃汽车营收达到1130亿瑞典克朗(约合822亿人民币),不及沃尔沃的四分之一。
“蛇吞象”并不容易。然而,故事的走向让人意外。
收购之初,吉利和沃尔沃在技术研发、品牌知名度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为缓解双方之间的矛盾避,李书福定调:“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双方是兄弟关系,不是父子关系。”这一管理智慧为后来双方合作的不断深入奠定了基础。
当时,吉利提出:沃尔沃独立定位,塑造保持其独立品牌价值,以激发沃尔沃自身活力。
在品牌定位上,双方作出了明确区隔;市场战略方面,吉利致力于巩固沃尔沃在欧美传统市场地位的同时,共同积极开拓包括中国在内新兴国家市场,在各自优势市场相互托举借力。组织管理上,双方协商构建三层架构董事会,沟通明确规范双方职能,规避跨组织干涉等有可能出现的问题。
李书福的大手笔让沃尔沃起死回生。2011年开始,沃尔沃已经扭亏为盈,不仅营收及净利润逐年见涨,全球市场销量连续六年稳定上行,吉利也在沃尔沃技术协同的助力下登顶自主品牌第一。
2019年,沃尔沃汽车全球销量约为70.55万辆,同比增长9.8%,这也是沃尔沃汽车成立93年以来,年度全球销量首次突破70万辆大关。
作为沃尔沃汽车全球最大单一市场,2019年,中国市场销量占沃尔沃汽车全球销量的22%。数据显示,2019年沃尔沃汽车在华总销量约为16.14万辆,同比增长18.2%。其中,内地市场全年销量约为15.46万辆。
02?技术融合先行
在收购后的10年里,随着彼此认同度的提升,双方的合作在近几年开始突飞猛进。
2013年9月,吉利控股集团欧洲研发中心(CEVT)开始运营,集纳了吉利、沃尔沃的研发优势。依托哥德堡优势研发资源,在瑞典、中国杭州三地设立研发中心,开发全新的中级车模块架构和和相关部件。
基于CEVT,双方共同打造了CMA中级车基础模块架构平台——吉利汽车和沃尔沃汽车下一代中级车模块架构的共用体系,满足沃尔沃汽车和吉利汽车对未来紧凑型产品的多重需求,以期在沃尔沃和吉利之间实现最大程度的平台共享。
领克的诞生便是联合技术研发的产物,在CMA架构上,分别开发出吉利旗下的领克01-05系列和沃尔沃的40系列。
技术合作随之加快。
2017年7月,吉利控股与沃尔沃成立技术合资公司,通过相互授权的方式,实现整车架构技术、高效清洁动力总成等领域的前沿技术共享与零部件联合采购。
2017年8月,吉利控股集团、吉利汽车、沃尔沃三方成立领克汽车合资公司。技术合资公司按照50:50的股比,通过相互授权的方式,实现整车架构技术、高效清洁动力总成等领域的前沿技术共享与零部件联合采购。
技术融合先行,让规模效应和协同优势发挥地更为明显。凭借CMA模块化平台的技术支持、沃尔沃设计支持及欧美市场成熟营销经验,领克即是吉利品牌年轻化、差异化的尝试。
沃尔沃汽车总裁、CEO汉肯塞缪尔森曾表示:“领克独特的品牌定位和商业模式将与吉利汽车和沃尔沃汽车形成互补,我们将不遗余力地支持领克汽车的发展。”
核心部件研发方面,2019年10月,双方探讨合并发动机业务可能性。双方表示:此次整合计划将在研发、生产、采购及运营方面的规模化效应进一步提升。
在技术不断融合的背后,是规模化摊薄成本的需求,也是双方关系的不断融洽与深度绑定。
03?资本故事
在全球经济下滑的大背景下,吉利与沃尔沃的重组无疑是个利好。
实际上,沃尔沃汽车曾数次传出独立IPO的消息,但在上市计划的讨论中,相关投资机构给出的估值远低于吉利对沃尔沃的预期。考虑到沃尔沃在短期内不会有爆款新车上市,未来一段时间增长动能或将触顶——对资本市场来说,沃尔沃独立IPO的潜在盈利能力和资产说服力尚且不足。这导致沃尔沃独立IPO进程多次延缓。
如果沃尔沃与吉利合二为一,在资本运作上将达到1+1>2的效果。
二者在经营上均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吉利在国内市场相较于竞争对手优势明显,那么沃尔沃借道吉利汽车在港股间接上市,受资本市场青睐的成算将大大提升。
对吉利而言,稳定资本市场、提振股价则是迫切需求。
自吉利汽车2005年港股上市至2018年的13年间,股价总体走势波动上升,在2018年达到2416.24亿港元(约合2172亿元人民币)的市值巅峰,股价从每股不到0.2港元暴涨150倍,至30港元高位。
但2018年车市凛冬降临后,全行业销量增长失速,吉利股价应声从高点被腰斩,低迷徘徊在每股15港元上下,两年来未见起势。
吉利背负不小的融资压力和资金压力,又囿于汽车产业低谷期,亟需好故事来获取融资并稳住股价。
单从经营层面来看,合并将带来全球化、成本及管理方面的效益增强。这与双方各自战略不谋而合,在此次双方披露的公告中,最核心目的同样如此——“在技术研发、成本控制和财务上更加有效协同”。
沃尔沃在十年间汽车经营情况不断改善,2019年销量达到71万辆,但在体量和地位上仍与一线豪华品牌有差距,属于二线豪华品牌,对于汽车市场影响有限。吉利虽心怀全球,但海外市场份额却不高。
以跨国巨头的标准来衡量,二者都有局限性,这便是重组合并的意义所在,如吉利内部公告提及,"此次重组的目的是使新公司成为一家强大的全球集团。"
04?猛踩国际化“油门”
作为最早出海的自主企业之一,吉利近年来保持"全球购"节奏,李书福遍寻全球范围内更广泛的合作,不放过任何一个良机。
2017年6月,吉利收购马来西亚DRB集团旗下宝腾汽车49.9%的股权,及英国跑车品牌路特斯51%的股权,为插旗东南亚市场开道。2018年年初,李书福再豪掷70亿欧元,一举购得戴姆勒集团近10%股份,吉利控股成为戴姆勒的新晋最大股东。
如果此番完成重组合并,新集团未来实现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上市,对吉利来说,将率先成为自主品牌中真正意义上的跨国车企,另外,领克原计划于2020年至2021年登陆欧洲和北美市场,届时也将依托沃尔沃在当地市场成熟的营销和品牌资源。
吉利汽车有夺取中国市场更高占有率的野心,沃尔沃汽车意图进一步巩固欧美市场地位,双方都加足马力布局国际化,重组整合一举多得、互利共赢。
吉利近年来在全球化布局上颇为突进,每一个动作都指向发展成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全球性车企这一终极目标。毕竟李书福对吉利汽车最初的愿望便是“生而全球”。
合并潮与淘汰赛已经开启,集团国际化作战成为产业转型时代的新特征。在大浪淘沙的时代中,各国车企品牌呈现高度集中化是必然趋势,如李书福对汽车行业一直以来的预判——未来中国汽车行业将只有两三家车企活着。
因此,吉利和沃尔沃此次资本层面整合,将着重打破组织结构壁垒,促进双方在研发和采购体系及管理效率上的进一步融合,以应对全球化路上降本增效的挑战。迅速凸显吉利旗下沃尔沃、吉利、领克、极星等各品牌的独特品牌特性,培育市场认知与口碑,同时实现品牌矩阵与全球布局的合纵连横。
吉利和沃尔沃第二个“十年”正在翻开序章。
而另一个事实是: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电气化、自动驾驶、智能网联等冲击着汽车产业,白热化的竞争推动着车企直面变革,抱团取暖,在全球范围内寻协同和规模化效应,打破国际化壁垒,实现技术和资本联合出海。
2019年汽车界的合纵连横已初见端倪,FCA与PSA合并成世界第四大汽车集团,丰田与铃木斥资百亿日元各自持股,一汽、东风与长安注资T3项目,上汽与广汽抱团取暖……吉利将沃尔沃收入囊中,是业内联合作战的必然之举。
多方合作将提升资源利用率,降低成本,有助于协同打造成熟产品体系。如今自主品牌与传统跨国车企实力悬殊,要想在激烈角逐中虎口夺食,构建起自身的全球化体系竞争力,才有抵抗外部风险的能力。
距离“生而全球”的梦想,吉利又近了一步。但掌控一家全球车企并让它长远的发展,绝非易事。这家汽车集团表现如何?上市之后,资本市场将给出最客观的评价。
编辑:郝秋慧、奚亭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吉利新能源知耻而后勇 财报立范今年要卖66万辆|汽势原创
汽势Auto-First|柴小娜
3月21日,吉利汽车发布2022年财报。营收大涨、毛利下滑、单车破10万、净利53亿元、单车毛利增至1.75万元,全年累计销量143万辆。
整体来看,营收净利双增,是一份稳健上扬的成绩单。
然而,行业竞争加剧、与领头羊特斯拉和比亚迪相比,吉利新能源掉队同样显著,转型迫在眉睫,“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境况更是一种难熬的市场考验。
吉利汽车集团高级副总裁兼CFO戴庆在业绩会上强调,短期来看,在新能源市场上占有率的提升,是吉利汽车的首要任务。因此,本文聚焦财报数据和吉利新能源转型,看看2023年,吉利如何填新能源的“坑”。
开始划重点:
1、高管团队集体自省和反思;
2、2023年卖掉66万辆新能源汽车;
3、未来四个季度推10款全新新能源车型;
4、极氪亏钱最多,须加紧上市;
5、新品牌新系列新渠道,做到战略清晰,分工明确;
吉利在财报会中,公开自省、反思掉队新能源的态度,这一点极为少见,且几乎每个高管都表达了对过去的复盘或者思考,特斯拉和比亚迪是重点提及的友商。
吉利控股行政总裁及执行董事桂生悦对于掉队的反思言辞恳切,他说:“在新能源车发展的道路上,被我们最优秀的同行拉开了距离;我们的股价从最高时候36港元,掉到今天收市的9.5港元,差距不可谓不大。”
2023年,吉利定下了165万辆的销量目标,较2022年总销量增加约15%。我们将165万辆目标做个分解,新能源汽车目标占比40%,即2023年要卖掉66万辆新能源汽车。其中,领克、睿蓝目标是销量增长15%,极氪目标完成14万辆交付量。
这意味着今年将不断有新产品上市。为此,吉利品牌将推出4款新能源产品、领克品牌将推出2款新能源产品、极氪品牌将推出2款全新产品、睿蓝汽车将推出1款换电纯电车型。
吉利汽车方面透露,2023 年内,吉利品牌旗下银河系列计划发布紧凑型插混 SUV 车型 L7、插混轿车 L6、纯电轿车 E8,两年内推出 7 款全新车型。领克汽车在推出中型插混 SUV 车型领克 08 后,还将推出一款中型插混轿车。
吉利方面在业绩会上介绍,在未来4个季度,将有10款全新车型陆续投放市场。
根据财报披露,吉利的单车销售收入增长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极氪、睿蓝等新能源品牌的高端化尝试。其中,极氪旗下首款车型极氪001平均订单金额为33.6万元,极氪009的平均订单金额高达52.7万元。
的确,相较特斯拉和比亚迪,目前的吉利处于掉队状态,吉利方面表示,首先从组织架构上进行变革,在销售领域,吉利品牌分成三大事业部,一个是吉星事业部,第二个是几何事业部,还有一个是银河事业部。
其中,吉星事业部聚焦燃油车市场,新能源转型主要集中在在银河上。吉利集团给与了银河系列全新的标识、全新的三电技术、全新的智能化以及全新的渠道建设。
领克的新能源转型同样激进。据吉利汽车集团CEO、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淦家阅透露,领克品牌在燃油车这一块不再做研发投入了,将会全面进行NEV的投入。
领克产品矩阵包括即将推出搭载Lynk E-Motive领克智能电混的全新新能源中型SUV领克08;在售产品领克01、05、06、09将实现全面EM-P化,加速实现全系电气化。
整体来看,2023年,吉利将继续加大新能源转型力度,预计全年资本开支将达到140亿元。
在汽势Auto-First看来,吉利的新能源销量主要依赖极氪、几何两大纯电品牌,领克与吉利等主力品牌并未发力。由于新能源转型不力,盈利能力下滑以及极氪在初期的投入压力,全球三大信用评级机构中的两家,标普与穆迪均已下调了吉利的评级展望。
不难看出,极氪品牌被寄予厚望,财报会议还透露了很多关键信息。
首先,极氪亏了很多钱。吉利的财报显示,极氪在2022年亏损约20亿元。
吉利汽车集团高级副总裁兼CFO戴庆介绍,极氪在2022年录入20.3亿元亏损,以吉利汽车(00175.HK)来计算,有13.6亿元的亏损纳入净利润。
其次,极氪正加紧择机上市。安聪慧表示,后续如果市场窗口时机合适,将择机进行公开递交并努力完成上市。据吉利汽车此前公告,今年2月,极氪宣布完成7.5亿美元A轮融资,投后估值130亿美元。
对于如何极氪如何不再亏损赚到钱,安聪慧介绍,极氪009使用了一体化压铸,吨位、产品体积都比特斯拉要大,今后一体化压铸将全面应用于其他车型,目前正在验证阶段,这将进一步降低极氪的成本。
另外两个好消息,一是宁德时代麒麟电池将首次搭载在极氪009,续航进一步提升;另外一个是碳酸锂价格截至3月20日已突破30万元/吨,与高峰期相比接近腰斩,这意味着将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毛利。
安聪慧表示,碳酸锂每降低1万块钱,对极氪的贡献就是575元,毛利的贡献就0.2%。
因此,吉利财报的数据,不仅有增长、亏损、压力,也有底气和希望。
桂生悦表示,特斯拉和比亚迪在新能源车领域耕耘了很多年,并在去年实现了巨大利润,这体现出了汽车业最根本的发展规律,即规模才能产生利润。如果缺乏规模,一定前景堪忧。
他认为,像吉利这样的企业,慢慢会在规模上体现出巨大优势,例如沃尔沃、极星、路特斯、smart、集度汽车等在共用平台的基础上,最终将达到真正的规模效益,只是这一优势还未体现出来,这也是吉利“有信心迎头赶上的底气所在”。
极氪科技CEO安聪慧也表示“今年会有多个品牌和车型使用浩瀚架构,这样的话整个规模化的效应将会形成,这对我们的成本会有比较大的帮助。”
吉利连续5年成为自主品牌第一之后,在2022年丢掉了自主品牌销冠的位置。事实上,盈利承压、多品牌跟进的吉利,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卷无可卷的新能源车市暗流涌动,需要加鞭,全力ALL IN,晚一步,错一步都不行。(部分来自网络)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汽势传媒,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组织架构大调整!比亚迪卷出新高度
比亚迪不仅站得高,还望得远。
2023年对于汽车市场来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赛道太过于饱和,车企们铆足了劲往前挤,但这条路终究不是那么好走。
降价、保价、补贴......车企们花样百出,想尽办法只为搏得一线生机。而坐拥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头把交椅的比亚迪,却将目光锁定在了企业组织架构变革上。
有内部人员称,比亚迪旗下所有品牌都会成立一个品牌研究院,包括王朝研究院、海洋研究院、腾势研究院等。除了研发还保留在总院,各品牌的项目、运营和产品等都会独立到品牌研究院。
一个好的企业组织架构,可以为企业内部建设提供重要的支撑。这既是一家企业的上层建构,也是战略布局图。很显然,比亚迪想靠自己的这张战略布局图,在新能源市场中,打一场漂亮仗。
而比亚迪的这场组织调整早在年初就开始了,目前各个品牌研究院的关键岗位人员已经就位,其中像王朝和海洋的研究院院长基本都是各自的大车型总监,腾势汽车的院长则是原腾势CEO王凤仪。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独立品牌研究院的架构早在同行吉利汽车中实施多年,其优势是能够更好的梳理产品、项目资源,以及更方便做项目的独立核算。
虽说比亚迪这两年销量十分可观,但其节奏还是相对平缓,表现中规中矩的比亚迪,正需要独立品牌研究院的架构,来刺激其资源整合和运营效率的神经。
而最近的比亚迪更是大招频出,卷出新高度。
随着“仰望”和“F品牌”的强势加入,也让比亚迪的产品矩阵更加完整。而上周比亚迪汉唐双旗舰冠军版上市,更是将比亚迪的热度推向一波小高潮。
如此一来,品牌规划也成了比亚迪需要跨过的一道坎,而如何避免产品内耗也是比亚迪需要面对的问题。不过比亚迪将各个品牌的价格定位都区分得很清楚,再加上这次比亚迪内部的组织架构变革,相信比亚迪对旗下各个品牌的发展会更加有条不紊。
而除了在工程院推动成立品牌研究院,比亚迪的另一个研发重镇——规划院也在发生调整。
因为此前比亚迪规划院、第六事业部、第五事业部和工程院等部门,均有智能驾驶研发项目在推进,难免存在资源重复投入和消耗。所以比亚迪从年初开始逐步统一业务出口,将智能驾驶的研发任务主要交给规划院和第五事业部负责,前者重点负责高阶智能驾驶,后者负责低阶智能驾驶。
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曾公开表示,新能源汽车的上半场是电动化,下半场是智能化,公司在智能化领域,会像在电动化领域一样,将所有核心技术打通,并进行充分验证。
虽说比亚迪去年销量已力压特斯拉,在电动化领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智能化领域却是一块明显的短板。
面对更长远的智能驾驶这条全新赛道上,比亚迪的前瞻性是令人佩服的。提前布局智能化这块短板,思路清晰明确,也正是因为比亚迪的未雨绸缪,才能为自己搏得一个好的未来。
回看比亚迪这些年来取得的成绩,比亚迪在新能源这条赛道中上演了无数高光时刻。
去年比亚迪全年销量达187万辆,问鼎全球新能源汽车榜首,但比亚迪野心远不止于此。
众所周知,2023年比亚迪的年度销量目标是冲击400万,从187万到400万,是巨大的跨越,这势必需要比亚迪在产品及运营上更下功夫。
值得一提的是,有网友发现比亚迪日前注册了新商标“云辇”,该商标或为比亚迪一项新技术。正是在这个众多车企忙于打价格战撬动市场的时候,这又是新车,又是新技术,可见其野心勃勃。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比亚迪这两年风光无限,但比亚迪不会止步于此。在水深火热的价格战大背景下,比亚迪需要来一次深刻的变革,而这次的组织架构调整正是比亚迪这个新能源巨头深刻变革的开始。而对于比亚迪想要实现2023年400万销量的目标,这场变革,也不可或缺。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汽车大事记,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