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特斯拉在无人墓地感应到行人,它是如何做到的?

2.特斯拉“鬼魂捕捉器”,是技术漏洞,还是真的存在超自然生物?

3.特斯拉刚回应Model3自燃爆炸:初步判断由车底发生碰撞引发

4.曾毓群,站在苹果和特斯拉身后的男人

特斯拉在无人墓地感应到行人,它是如何做到的?

厦门 特斯拉失控_福建特斯拉失控

其实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有很多的,比如感应器失灵,比如感应器上有灰尘等等。当时一位外国特斯拉车主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一段视频,称当他驾驶特斯拉经过无人墓地时,中央控制平台感应到许多行人。事件发生后,一些网民经常在社交平台上发布自己的特斯拉感应错误视频。网民对此表示嘲笑表示这辆通灵车真是'不寻常'。

传感器感应错误是由许多因素引起的,即使长时间不洗车也可能积聚灰尘,这会影响到传感器。实际上,类似的事情已经发生了不止一次,近年来,特斯拉的电动汽车在中国销量稳定增长的背后,屡屡遭遇安全问题。在此之前,由于收费问题,他们与国家电网有争议。在微博平台上,网民嘲笑特斯拉的墓地感应行人。这不是特斯拉第一次遇到相关的问题,以前在福建厦门,特斯拉的两边都没有汽车,传感器曾经表示右边有公共汽车。

视频发布后,许多特斯拉车主发现了自己的特斯拉感应错误,车主推测特斯拉的感应系统是否存在问题。 对于此事,客户服务人员有回复,特斯拉的车辆行驶视觉图像使用摄像头和传感器来检测附近的障碍物。有时为了避免一些盲点和误解,即使车主长时间不洗车,大部分灰尘也会覆盖传感器,导致传感器错误,这是可能的,毕竟表面灰尘覆盖,无法判断通道的特定条件完全穿过屏幕。这样的回复已经解释了感应误差,并说不同的车辆具有不同的感应误差,不能一概而论。

实际上,在中国建立工厂之前,特斯拉存在许多不利因素。有外国工厂工人爆料说,特斯拉正在降低成本,并在生产过程中使用胶带粘合相机和塑料部件,尽管这件事是通过特斯拉解决的。谣言遭到驳斥,但仍然自称是特斯拉的车主,他们挺身而出,用胶带,塑料胶带和假木材将汽车的液冷冷凝器暴露出来。从那时起,特斯拉在上海也经历了自燃爆炸,负面影响屡见不鲜。这也就表示了,特斯拉的问题不仅仅是感应器感应到虚无的车辆或者人员,还有其他的方面,但是还是有人愿意去购买,就是凭借着特斯拉高科技宣传的噱头。

特斯拉“鬼魂捕捉器”,是技术漏洞,还是真的存在超自然生物?

你相信这个世界上有鬼吗?

不管你相不相信,“鬼”是确实存在的,因为特斯拉在无人的墓地成功“捕捉”到了“鬼魂”。

证据来自于Tik Tok上一名男子,发视频称自己驾驶的特斯拉行驶在无人的墓地,驾驶员监控系统显示车辆的右前方有人!还在不停地晃动!随着 汽车 继续向前行驶,不止一个“鬼影”出现在车子周围,令人毛骨悚然。

无独有偶,特斯拉“闹鬼”事件并不只有一两次。2月15日,福建厦门的特斯拉车主上传了一段视频,自己驾驶的特斯拉驶入隧道后,持续十几分钟时间,屏幕上显示自己车辆的右后方有一辆公交车,而现实中周围并没有任何车辆。

作为唯物主义的 科技 从业者,我们当然不相信“鬼魂”一说,所以,这个视频显然不可能是真的。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特斯拉出现这种情况呢?

特斯拉最核心的卖点之一,也是受到追捧的优势之一,就是它的自动驾驶技术。特斯拉自称在其车辆周围,使用了八个环绕摄像头,并辅以12个超声传感器和一个前置雷达,形成了自己整套探测系统。能够将 汽车 的速度与道路上的交通状况相匹配,还可以检测到路标和红绿灯,并自动减速,同时在检测到前方有可能与 汽车 相撞的车辆或障碍物时,也能够相应地踩下刹车。

特斯拉探测系统中所使用到的毫米波雷达,可以检测到很多类型的反射体,包括铁围栏,井盖,车辆,行人,垃圾箱,道路等等,通过一些过滤方法,过滤掉静止物体。也就是说只要是运动的目标,有足够的反射强度就可以被检测到。

但是,从目前的技术角度来讲,毫米波雷达是无法分辨探测到的物体到底是运动的人、运动的动物、还是运动的“鬼魂”的,也就是根据雷达获得的所有信息都无法进行精确分类。 因此,视频中显示的“鬼魂”可能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探测器只要探测到和人类相似的回波,都被认为是人,属于误侦测。另外一种是:通过摄像头的辅助,视觉算法分类确定探测到的是人。

那么,肉眼观察没有人也没有其他活体动物的环境下,到底是什么物体被探测器判定为人了呢?我们相信科学,同时我们也绝对尊重信仰。不得不承认,现代 科技 存在很多不完美之处,特斯拉的探测系统也存在某种程度的漏洞,又或许是真的存在人类还未认知的超自然生物,我们无从得知。那么,依托现有的技术,有什么方法能解决技术漏洞,或者分辨自然生物和超自然生物?

从技术的角度,特斯拉探测系统中存在的漏洞,利用其他传感器进行补偿,能否达到减少误侦测的目的?传感器技术领域的专家分析,利用红外热电堆传感器,也许可以帮助特斯拉补偿探测系统中对行人误侦测这一问题。

如果将红外热电堆传感器作为补偿,应用于特斯拉的探测系统中,可远距离探测到物体温度,基于系统预设的人体温度和动物温度或者其他生物温度的差异,迅速判断探测物体是人还是其他生物。

说句玩笑话,也许,加入红外热电堆传感器的特斯拉,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鬼魂捕捉器”,帮助我们去探测“鬼魂”的温度,夜晚开着这样的车,与超自然生物来个亲密交流,想想也是刺激。

其实,红外热电堆这项技术也并非罕见,比如疫情期间最常见到的额温枪、测温门等,大部分都是红外热电堆传感器。技术原理是通过检测物体的红外(IR)能量,从远处测量温度,温度越高,发射的红外能量就越多。这种非接触式人体温度检测技术,在疫情期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流动人员进行体温筛查只需要1-2秒的时间,同时还能减少接触,对体温异常人员迅速采取措施。

物联网、人工智能、5G技术的突飞猛进式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十年到二十年之内, 汽车 行业也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无人驾驶也将改变人们的出行和生活方式。而无人驾驶 汽车 的实现,传感技术在其中占领了绝对地位,未来的传感技术在无人 汽车 的应用中,也将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精确的GPS定位系统:

高精度的 汽车 车身定位系统,是无人驾驶 汽车 行驶的先决条件,包括高精度地图、定位、感知、智能决策与控制等各个模块。无人驾驶 汽车 对GPS定位的精度、抗干扰性要求必然是最高的。

GPS导航系统要求定位误差不超过一个车身宽度,所以这就对车辆中用到的传感技术提出了非常严苛的要求。目前的传感技术可以满足这一要求,但是随着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未来的传感器在这一领域还将发挥更具价值的作用。

动态传感避障系统:

无人驾驶 汽车 除了对定位的精确度有着极高的要求,作为 汽车 ,保证乘员的安全性更加重要。这就要求对其行驶方向和速度的控制也要严格,其次, 汽车 的体积较大,特别是在复杂拥挤的交通环境下,要想能够顺利行驶,对周围障碍物的动态信息获取就有着很高的要求。

传统的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双目视觉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红外测距传感器、激光测距仪、光电漫反射传感器、视觉传感器等等,都被应用在 汽车 的避障系统中。国内外很多无人驾驶 汽车 研究团队,通过分析激光传感器数据进行动态障碍物的检测,未来,还将会有更多更精确的传感技术,应用在无人驾驶 汽车 中。

可以说,未来的 汽车 ,本身就是一个行走的大型传感器。而除了无人 汽车 ,传感器早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现代化的人类生活也已经离不开传感器所带来的智能和便利。

特斯拉刚回应Model3自燃爆炸:初步判断由车底发生碰撞引发

昨晚一辆特斯拉Model3发生自燃并爆炸,地点在上海某小区的地下车库中。刚刚特斯拉在回应媒体求证时介绍:“此次起火事故发生在上海某小区的地下车库中,事故未造成人员受伤。据驾驶员自述和对车辆数据的分析,初步判断事故是由车底发生碰撞引发。我们正在配合消防部门进行调查,并会对车主的保险理赔提供协助。”

具体事故发生原因,当地消防部门暂未通报。有目击者称,Model3当时刚进地库,车辆发生着火现象后,司机去找保安求助,结果着火的车辆发生爆炸。幸运的是,爆炸发生时司机没在车上,距离车辆也较远,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可见,火势被扑灭后的Model3只剩下了框架,地上都是消防泡沫。

有网友表示“知道纯电动车有起火事故,但没想到会爆炸。”据消防部门介绍,此类事故称为“爆燃”更为合适——以亚音速传播的爆炸称为爆燃,主要特征是爆炸后还能燃烧。上面也不是第一辆自燃爆炸的特斯拉,2019年4月21日,同样是上海的某小区地库,一辆停放着的特斯拉Model S突然冒出白烟,进而起火燃烧,火势还殃及了周遭停泊的其他车辆,自燃全程不到1分钟。

短路是纯电动车自燃爆炸的元凶。以三元锂电池为例,碰撞、针刺都可能引起电池短路,电池短路后会产生热量,引发电解液沸腾,产生气体,最后出现燃烧爆炸。所以有很多车企看到纯电动车发生自燃爆炸事故,第一反应都是车辆,尤其是电池包是不是有碰撞事故。

那不发生碰撞的纯电动车会不会发生事故?也有,如果电池过充,电池内材料过度反应,多出来的锂离子可能形成一种结晶,这种结晶会引起电池内部微短路,同样会出现发热,最终导致自燃爆炸事故发生。2020年8月21日,福建就有一辆纯电动车在充电时先是冒烟,其后发生自燃爆炸。这是一般认为慢充比快充安全的原因,也促进了“过充保护”功能的普及,目的就是防止此类事故。

纯电动车行驶中的高温也是个问题,锂离子电池充电是吸热反应,放电就是发热反应。尤其是当我们狠踩“电”门和持续高速行驶的时候,电路电流增大。根据焦耳定律Q=I? Rt(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百,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的时间成正比),发热量急剧增加。

为了控制此类事故,纯电动车都在积极发展BMS新能源 汽车 电池管理系统,以检测电池温度和保护车辆安全。这也是为什么很多高性能纯电动车,包括特斯拉,激烈驾驶后,性能会大幅下降,BMS限制了电池性能,进而限制了车辆性能。

2020年威马 汽车 曾对旗下车型进行召回,原因是“电芯供应商在生产过程中混入了杂质,导致动力电池产生异常析锂,极端情况下可能导致电芯短路,引发动力电池热失控并产生起火风险,存在安全隐患。”这是纯电动车企,尤其是造车新势力里面比较少见的,因为动力电池问题,公开召回的案例。

统计数据显示,2020 年(1-12月)国内有报道的自燃起火事故共61 起。事故原因大部分是因为动力电池问题导致。

2020年5月12日,工信部曾发布三项电动 汽车 强制性国家标准,要求增加电池系统热扩散试验,电池单体发生热失控后,电池系统在5分钟内不起火不爆炸,为乘员预留安全逃生时间。三个法令法规分别是:《电动 汽车 安全要求》、《电动客车安全要求》和《电动 汽车 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正式实施的日期是2021年1月1日。

文|大鹏

曾毓群,站在苹果和特斯拉身后的男人

作者 陶婷

编辑 胡刘继

福建商人敢闯、敢拼。从实业到房产到互联网,再到能源行业,都不乏他们的身影。

比如玻璃大王曹德旺,比如宝龙地产许华芳,又比如电池大咖曾毓群。

不同于马斯克的天马行空,曾毓群是一个不大喜欢接受采访的企业家。尽管他本人十分符合闽商低调的风格,但在某种程度上,宁德时代却是高调而瞩目的。

2018年6月11日,宁德时代以黑马之姿,撬开资本市场的大门,其市值一飞冲天,动力电池界一哥冉冉升起。

截至2020年9月30日,宁德时代市值高达4873亿元,其掌门人曾毓群也以1195亿元的财富,跃升为福建地区首富。

飞猪理论,曾被雷军等多位名人引述,本质上是指顺势而为。但站在风口上的曾毓群,却异常冷静。

早在2017年,他便给旗下员工群发了一封邮件,题目就叫《台风来了,猪真的会飞吗?》。他用这封信告诫自己、告诫员工:努力思考未来才有出路,风总会有走的那天。

实际上,随着政策壁垒的放开,如今的动力电池江湖已是刀光剑影。宁德时代最好的日子,已经快过完了。

自2017年至2019年,“后浪”宁德时代连续三年,先后超过“前浪”比亚迪、松下们,坐上并稳住全球新能源动力电池第一的宝座。

建立这个庞大的动力电池帝国,曾毓群只花了8年时间。有人因此感叹:“这个企业好像突然间就出现了。”

或许,当初所有人都没有想到,一个从小山村里出来的农家孩子,日后竟会成为新能源动力电池行业里“翻腾最欢”的后浪。

曾毓群1968年出生于福建宁德岚口村,是一名普通的农家子弟。1985年,天资聪颖的他从宁德一中毕业,考入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工程系。这一年,他17岁。

1989年,曾毓群从上海交大毕业后,被分配至福建一家国企。然而,和很多传奇企业家一样,曾毓群骨子里也流淌着不安分的因子。

上班不到三个月,他就辞职南下广东东莞,加入一家外资企业新科磁电厂。也就是在这里,曾毓群平淡的人生,悄然改变了。

刚进公司,曾毓群就遇到了第一个贵人——他的顶头上司陈棠华。工作认真、能力突出的曾毓群,颇受陈棠华的赏识。在陈棠华的提拔下,曾毓群很快从基层员工晋升为管理人员。

后来,曾毓群又被陈棠华送出国深造,深入掌握了电池生产技术。1999年,曾毓群不仅是新科磁电厂最年轻的工程总监,也是工厂里来自内地的第一位总监。这一年,他31岁。

顺风顺水的湖面,实则暗潮汹涌。由于新科磁电厂是外资企业,曾毓群往后的晋升之路颇为不顺。

就在曾毓群对未来产生迷茫之时,另一个贵人出现了,他便是新科的执行总裁梁少康。

1997年,梁少康发现了一个商机:依靠电池技术赚大钱的时机到了。梁少康希望能大展拳脚,但公司却拒绝了他。

于是,梁少康决定自立门户。此时,闯入梁少康视线的,正是电池行业新星曾毓群。梁少康向曾毓群抛出了橄榄枝。

一开始,曾毓群并没有答应,因为当时已有一家猎头公司看上他,请他到一家深圳公司当老总。

梁少康特别赏识曾毓群的才华,于是又找来他的老上司陈棠华。多方游说之下,曾毓群最终决定与他们一起合作。

1999年,梁少康、陈棠华、曾毓群三人主导的电池公司在香港成立,名字叫做新能源 科技 (简称ATL)。ATL创立之初,不仅资金很短缺,行业竞争又激烈。曾毓群知道,必须另辟蹊径。尺寸小而轻薄的索尼电池,一下抓住了曾毓群的眼球。他认为,聚合物锂电池是电池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于是,曾毓群飞往美国,拿下聚合物锂电池的专利授权,并按照专利试做。然而,曾毓群很快发现,这种电池反复充电后,会出现鼓包现象。

经过反复测试几个星期,尝试了数十种电解液配方之后,曾毓群终于找到了解决电池鼓包问题的配方,产品最终顺利生产。自此一战,ATL名声大震。2003年,ATL更是成功为iPod开发出异形聚合物锂电池,并拿到了苹果发来的订单——为1800万台iPod供应电池。

就在企业顺利步入正轨时,难题又来了。其他企业开始模仿他们的电池,给出的价格更低。此时,摆在他们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是上市;二是回笼资金,开始下一个项目。

慎重考虑下,2005年,他们将ATL卖给了老东家新科的母公司——日本TDK集团。

这也为宁德时代拉开动力电池帝国的序幕埋下了伏笔。

2007年,我国开始考虑以补贴的方式,扶持新能源 汽车 行业。2008年,政府借奥运会之机,开始用政策+财政的方式推广新能源车。而新能源车无论是插电混动还是纯电动车,都需要用到大量的电池。

风口刚刚有了苗头之时,灵敏的曾毓群就嗅到了机会:新能源 汽车 将带给锂电池行业巨大商机。

在曾毓群的主导下,2008年,ATL成立了动力电池部门,由黄世霖负责,进行车载动力电池及动力电池管理系统的开发。

2011年,新能源客车市场规模初现端倪。但由于当时国家法规限制,外资企业(ATL被卖给了日本企业TDK集团)无法生产动力电池。

曾毓群与黄世霖决定再进一步,将动力电池团队完全独立出去。同一年,在曾毓群与黄世霖的主导下,宁德时代在曾毓群的家乡宁德成立。

此时的宁德,还仅仅是福建的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城,正处在 社会 经济落后的困扰之中。曾毓群打造的动力电池江湖,将风起于此。

一开始,宁德时代仍是合资企业,有15%的股权为ATL所有。2015年,ATL将这15%的股权转让给了宁波联创。股权转让完成后,ATL不再直接或间接持有宁德时代的股权。

尽管最早的注册资本仅100万元,但在成立的第二年,初生的宁德就牢牢把握住宝马给予的机会,跃上了动力电池的 历史 舞台。

当年,宝马想为旗下新能源车品牌“之诺”,找一家中方的电池供应商。挑来挑去,最终挑中了宁德时代。一方面,虽然刚刚成立,但因与ATL的关系,宁德时代有着大量的锂电池研发经验;另一方面,ATL为苹果长期供货的经历,对宝马来说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技术底蕴+高端品牌背书,宁德时代拿下宝马这一大单。与宝马的合作,让宁德时代受益颇多。正是因为宝马对于技术的严苛要求,反过来促使宁德时代不断提升电池的生产及检测水平。

随后,不仅客车企业的新能源订单增多,北汽、吉利、长安等乘用车企业也相继选择宁德时代作为其供应商。成立后的第四年,宁德时代就超过两家韩国电池企业,做到全球第三。

自此,宁德时代在动力电池领域站稳了脚跟。

2017年,宁德时代的营收达到近200亿元,净利润高达42.88亿元。也就是这一年,在国内市场份额上,宁德时代超越了比亚迪。

2018年,宁德时代跑得更快,以23.52GWh(亿瓦时)的动力电池装机总电量拿下第一,上半年国内市占率就达到42%。

当年6月,宁德时代在创业板上市,募集资金53.5亿。2019年,宁德时代妥妥的“一女百家求”,成为全球领先的动力电池系统提供商。

而曾毓群的家乡宁德市,在宁德时代的助力下,GDP在短短几年时间里以30%的速度快速增长。以至于宁德人一提起曾毓群,言谈举止间都流露出骄傲的神情。

从一个初创企业,做到行业独角兽,4年利润翻数十倍,8年估值4000多亿,回顾宁德时代的成功,有些因素不得不提。

首先,宁德赶上了新能源 汽车 的大风口。从2009年到2017年,我国政府对新能源 汽车 产业的直接投资超过3200亿元。工信部的动力电池企业目录中,国外企业享受不到补贴。这一限制为技术实力薄弱的中国电池行业,给予了强大的支撑。

谈及宁德时代,还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就是比亚迪总裁王传福。2014年,为了让比亚迪电动车能领先国产 汽车 ,王传福定下了比亚迪电池不对外出售的策略,试图对国产 汽车 进行技术封锁。

尽管此举能起到一定的技术垄断作用,但对刚刚成立不到四年的宁德时代而言,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2017年起,宁德收获了一大票豪华朋友,比如北汽、现代、捷豹路虎等等。

同时,宁德时代还主动降价抢占市场份额。众所周知,性价比高的产品,更受市场青睐。2017年年底、2019年下半年,宁德时代两次主动降价,这一举措使其市场份额不断攀升。宁德时代的国内市占率,从2015年的12.23%,升至2019年的52.14%。

尽管其中有机遇的成分,但技术实力显然是宁德成功的根本原因。宁德时代注重技术研发,截至2019年,宁德拥有技术研发人员5364名,研发人员数量占比20%,整体研发团队规模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

除此之外,宁德时代在磷酸铁锂和三元锂电池领域,都有先进的技术积累,从成熟的三元523体系产品,到高性价比的磷酸铁锂电池产品,全面的技术方案让宁德时代能够满足市场需求。

尽管借风扶摇直上,但掌门人曾毓群却很清醒:盛世之下,也有隐忧。

2017年,曾毓群曾给旗下员工发了一封邮件,要求那些洋洋自得、躺在温室之内的员工,警惕政策壁垒放开后的残酷市场环境。

果不其然,才三年,风口就逐渐消失了。

2020年的动力电池江湖,早已是刀光剑影、激战一片。

今年一季度,长期霸占榜首的宁德时代,以17.4%的市场份额不敌第二名的松下,退居全球第三。即便3月份宁德时代装机量达到1.1213GWh,较2月环比大增369.78%,但在韩国SNE Research报告中,其依旧和排名第一的LG化学相差近10%的市占率。

2020年上半年,LG化学可谓大出风头。凭借欧洲新能源市场的崛起、受益于国产特斯拉的供货,LG化学上半年装机量为10.5GWh,成为全球第一,其国内市占率攀升为15%左右。

反观宁德时代,2020年上半年装机量为10GWh,同比下降28.1%。除此之外,宁德的营收和扣非净利润均有所下降,分别为188亿元和13.77亿元,同比下滑7%和24%。

一夜之间,宁德时代为何优势大失?

一方面,在国内疫情影响下,新能源 汽车 销售大幅下降,导致动力电池需求降低,宁德时代过度依赖国内市场的弊端开始显现。

尽管宁德时代强调全球化,但其国内收入占比处于绝对主导地位,一直在95%以上。虽然近几年境外收入占比有所增加,但2019年也仅仅为4.37%。

另一方面,受能源 汽车 行业补贴退坡影响,新能源 汽车 降本的压力传导至动力电池企业,导致动力电池行业毛利率呈下降趋势。

宁德时代的整体毛利率,从2016年的45%,下滑至2020年上半年的27%。

去年6月,电池“白名单”被废除,新能源 汽车 补贴不再受电池厂商限制,中国的动力电池企业重新对外开放。

也是从去年开始,三星SDI、LG化学和SKI等外资电池企业,纷纷加大在华投入力度,并预计在2025年达到数百GWh产能。

除LG装机量问鼎全球外,特斯拉也高举自研大旗来势汹汹,比亚迪刀片电池革命了磷酸铁锂,大众增持国轩高科发力国内电池市场……各大巨头操作猛于虎背后,动力电池江湖中,开始有“群狼酣战”的意味。

尽管随着Model3的畅销,特斯拉为了进一步降低电池成本以及扩大在华市场份额,引入宁德时代成为其第三家电池供应商,但在外界看来,中国动力电池的确有成本优势,在产品设计和技术上,却与日韩还存在差距。想要用几年时间,追赶别人几十年的技术积累,显然并不容易。

截至2020年上半年,全球前十动力电池装机量排名前三的企业,分别为LG化学、宁德时代和松下。

众所周知,商业 游戏 里不进则退,一个行业的第一名、第二名或第三名,最终收获可能差距巨大。动力电池江湖里,必将掀起一场血雨腥风。

谁也不能否认,宁德时代的发家史,赶上了国内动力电池的需求大潮,在产能上形成了领先于竞争对手的绝对优势。但2018年企业排着队找宁德时代的盛况,今天已不复存在。毕竟,在国内外动力电池企业虎视眈眈的情况下,车企有了更多的选择。

不过,宁德时代并非没有危机感。宁德时代曾向媒体透露,他们除了研发普通三元锂电池和固态电池外,还在研发一款没有镍钴锰的锂电池。

遗憾的是,这些电池没有确切的时间表。

风口退去后,宁德躺赢的局面,一去不复返了。赤膊上阵,将是宁德唯一的选择。